更新:2025-07-10 10:09
首映:1984-10-10(英國)
年代:1984
時長:113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8
觀看數:40316
來源網:三年影院
一九八四:Ignorance is Strength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ab43101008u7b.html
以喧囂的仇恨會開篇,有節奏的強有力的口號“B——B”,所有的人雙手握拳,交叉高舉,像極了希特勒的納粹軍。這無疑吸引觀眾的眼球。
1984年時,新的社會主義運動,即烏托邦,在大洋國稱為英社,在歐亞國稱為新布爾什維主義,在東亞國一般稱為崇死。大洋國即是美國侵占了英國殖民地,歐亞國即是俄國吞并了歐洲,東亞國即是亞洲各國。英社的口號是:
戰爭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無知即力量
在英社,黨的每一個預言都有文獻證明是正確的。凡是與當前需要不符的任何新聞或任何意見,都不許保留在紀錄上。全部歷史都象一張不斷刮干凈重寫的羊皮紙。這就是所謂的真理部。
溫斯頓.史密斯Winston Smith 的面相明顯蒼老,皮膚粗糙,身體單薄。我一廂情愿的相信這源于老大哥和黨對自由思想和信仰的摧殘。而且在友愛部的魔鬼摧殘下,他甚至像極了一個瀕臨死亡的囚犯。
他是黨的真理部的工作人員,負責核正的文章或新聞。電影背景的嘈雜的廣播傳出的信息為Winston的核正工作交代了背景
在上海的真實影院做了次《一九八四》的電影沙龍(http://www.douban.com/event/11265794/),放的是1984年改編自喬治?奧威爾原著的同名影片,約翰?赫特演得很不錯。畢竟是冷戰高峰期,那時候整個鐵幕以西都在擔心蘇聯紅軍的T-72,所以作為電影表演藝術家的赫特先生自然也投身到了這場反極權的文化洪流中去——時過境遷,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后,赫特先生又即將在《哈利?波特與死圣》中粉墨登場,不過細細考量,《哈利?波特》其實也充滿了對于反種族主義、反極權主義的隱喻。所以,雖然冷戰鐵幕已碎,柏林墻都成了涂鴉墻,但在后極權的時代里,Totalitarianism毅然陰魂未散。
當晚沙龍的嘉賓是歷史學博士劉明(導師朱學勤),他在點評影片時特意強調了電影對于小說人物的扭曲——不是主人公溫斯頓,而是女豬腳朱莉亞。因為在小說中,中年單身男溫斯頓是大洋國建立之前就出生的,所以對極權之前的生活還有點記憶。此外,溫斯頓雖身為“真理部”職員,但人性、良知尚存,一直在偷偷記日記,反思極權社會里種種不正常的現象。而他對朱莉亞的感情
“過去的被擦去,擦去的又被忘記
謊言成為真理,然后又重新變成謊言”
1949年出版的1984,直到1984年被搬上熒幕。雖然看過動物莊園,仍然對George Orwell如此天才的預言感到心驚。
王小波說:“知識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在本片里,男主角溫斯頓活在一個不允許思考的集權專制年代。在這個時代,無論是生活起居還是工作學習,人們都被無處不在的電幕包圍,按照電幕中的政府指導行動,無條件地擁護政府老大哥。政府提倡“無知就是光榮!”于是筆記本這種可供個人情感宣泄的用具成為了禁物;政府提倡“逐步徹底瓦解家庭!”于是上萬名女青年走上街頭宣誓永不婚嫁。
“人不僅僅是要活,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性。”溫斯頓在幽會的秘密地點擁著裘利亞如是說。
2+2等于幾,有的時候,答案不是4也不是5更不是3,最好的答案是:不知道。
我不想把這篇東西寫得太政治化,所謂集體思想高于一切的口號或者諸如XXXX就是好啊就是好的思想我也無意在這探討。
“思想罪是防不勝防的,它就是要染上你。”
如果思想是一種罪,那就讓我們罪無可赦。
“離我遠點,史密斯
蘋果在1984年出過一條震撼人心的概念廣告片《1984》。
這則廣告片的豆瓣評分高達8.8,藝術觀賞價值極高。
[視頻]
背景音樂壓抑且沉悶,空間色調呈現出暗灰色。一隊男子行尸走肉般走著,屏幕上領導喋喋不休,臺下觀眾面無表情。一位身穿白色無袖衫紅色短褲的金發女子手提大錘奔跑著,全副武裝的警察在后面追趕她。金發女子旋轉,使盡全身氣力把大錘甩向屏幕,在觀眾驚愕的表情中,屏幕爆炸。結尾文案畫龍點睛:"1月24日,蘋果電腦公司將會發布麥金托什電腦。而你也將明白,為什么1984不會成為'1984'。"
一九八四:Ignorance is Strength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6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