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喜歡韓國拍黑幫電影的風格。電影中到處渲染著糾結、擰巴、有痛苦又伸張不開的氣氛,通過壓抑的感情矛盾體現深度。不過本片的短板就是故事情節太趨于平淡,就哀悼會長完后男1刺殺副會長那段高潮了一下,但來的太快太突然,以至于觀眾都還沒反應過來就沒了。甚至于男2知道男1是殺父仇人后都沒激起強烈的矛盾。不過片末男2把男1遞給自己飛往國外藏身的飛機票與戶口薄給撕爛,看似把兩人矛盾的全面爆發留給了續集。
十二年前,看郭景澤的《朋友》我們會記得帥氣的張東健,發音奇怪的釜山話以及那些很寫實的鏡頭。我們會想起那些中學時代形影不離的人,如今卻都不知去向的朋友。但是,很遺憾十二年后的《朋友2》沒能給我留下什么印象,也沒能給我帶來其他的驚喜。
《朋友2》敘事有些混亂(個人感覺),導演太想把每個人背后的故事都講給大家聽,所以把故事年代的跨度拉的很長。可惜,導演的處理手法算不上得當,因此在時間軸上的處理經常會讓人跳戲。其實,就《朋友2》的故事內容而言,如果沒有之前的《朋友》我們還是看得懂他在講什么故事。因此,個人感覺《朋友2》更像是郭景澤借著當年《朋友》的人氣來賺票房。我們看到的還是黑幫的打斗和張口閉口的釜山話,但是我們卻看不到朋友了。作為一部黑幫題材的電影,我總覺得最后要講到情義這兩個字才算好看。《朋友》當年的成功就是因為四個主人公之間那種情義感動著我們。而《朋友2》中那些有點混亂的插敘,實在很難讓我們把人物關系深刻化。更不可能看到人物之間的互動,更多的是人物內心自己的獨白

當我變得越來越沒有耐心的時候,評價電影的首要標準也同時變得簡單,節奏感。即使我明白次要情節的必要性,但是挑剔的我竟然要求次要情節也同樣有彩頭,不然,這部電影就逃不過快進的命運。忘了從什么時候起,看電影的時候我的右手中指一定放在快進鍵上。而沒有被我快進的電影,年代最近的是龍紋身女孩。所以,我想表達的是,我是快進看完的,只了解大概情節,在金宇彬出現的地方,抬起右手的中指。
韓國的黑幫片還是有進步的,在情節的設計上。比如,金宇彬看到繼父打了母親之后,怎樣不動聲色,又怎樣教訓了他。動作設計的很是令人咂舌。不過,韓國電影最突出的缺點,也像詛咒一樣,形影不離。那就是虛張聲勢。主角們都狠,也狠得不動聲色,但是就是覺得其實他們沒有那種刀刮骨頭的狠勁。觀眾只是被突兀的動作嚇到了。我總覺得電影不是這樣拍的,只是制造一個環境,讓演員把自己平常的白日夢帶到這個虛擬的環境里,像是游戲,卻不是電影。我好像沒看到誰的痛苦,只是有力的眼神而已。
電影的宣傳有諸多噱頭,醉酒鏡頭的逼真,砍人時的犀利眼神

這部片子就是因為有名,因為金宇彬才去看的我,因為他是黑幫又會血腥,所以一直也沒怎么敢看,也提不起感情。今天就是一時興起就看了。的確,還是有他獨特的電影元素在的吧。
電影的主線,有明有暗,所以在雙線下顯得撲朔迷離,讓我有點兒摸不著邊。先是在60年代發生的那件事,牽扯到太多人了,大哥從監獄里出來見得那些人就讓我一陣好理,六十年代的事大哥的爸爸掌管釜山發生的事哦,那就是和殺了宇彬演的那個的爸爸不是一件事,所以這里總共有三條線,難怪會亂有些人說很難懂,感覺是需要高智商啊。。。然后就是宇彬最好朋友的那一段,這一段到是一開始就看懂了,就是在后面的穿插中又有點不太明白他要起的作用。最要命的就是最后,感覺就是完全沒有看懂。宇彬媽媽說的他爸爸為什么要了她,那就是完全不懂。然后那個恩基,最后我才知道就是那個副會長,那當年他就是在大哥手下的小弟咯,那大哥回來了他還敢那么叼?還有大哥為什么要殺了洙啊?難道就是結尾的那句,“我想錯了?”當時到底發生了什么事?而恩基為什么一定要讓洙死呢?那個殺人的那個

第一次在豆瓣寫影評。
這部電影看了3遍,但是沒有看過朋友1。
我自己差不多吧,越看就越發現電影的看點了。
這部電影回憶確實是有點多,特別是老會長回憶男二他爸爸,感覺那一段是烘托老會長與男二的淵源,因為老會長是跟著男二他爹混的,后來想著幫助男二,這難道不是朋友2的友情么。
朋友2應該是比較好的了,針對劇情了啊。也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那個小動物,出現了2次。(應該沒有人知道成勛的朋友是因為小動物的出現而不小心掉下去的,也能別人也推斷不出來吧,畢竟小動物沒死就跑了

“朋友2”2013佳片有約,豆瓣破處日記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