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角Emma Thompson第一眼看去還真是眼熟,查了下資料,原來是霍格沃茲學院那個帶著超大方框眼鏡,神經兮兮的特勞帕妮教授,我的天啊,還是這部電影中的文藝女中年比較適合她。
男主角Dustin Hoffman一如既往的滿頭白發,滿臉褶子紋,不過兩位的演技實屬一流,不是蓋的。
我都不知道怎么會跟你說這些!(I don't know why I told you that.)好熟悉的臺詞,貌似在很多電影中都能聽到,日常生活中也許會偶爾聽到。為什么會對一個完全陌生的人滔滔不絕,而面對熟悉的親人,愛人卻什么也說不出來?大概是因為不認識,所以滔滔不絕后各奔東西,犯不著天天見面,一吐為快的感覺的確很好。還是因為直覺告訴自己對方是值得信任的人?也許還有第三種原因~~
影片的基調自然流暢,因為哈維在女兒婚宴上肺腑之言而流淚,特別是他對女兒的繼父說道:”Thank you for being there(謝謝你替我盡到父親的責任,愛著我的女兒。)“;因為父女在婚禮上的舞而落淚;因為最后凱特脫下高跟鞋挽著哈維一起散步而會心一笑,因為凱特說自從戴安娜王妃去世后,英國人就開始改變往日保守…

2011的情人節,晚上豆豆和媽媽睡了之后,就剩我一個人了。于是,找了部電影來打發時間,一部很老的片子,《Last Chance Harvey》。
看之前就知道這部片子很老,但沒想到這么老,Hoffman已經有點老態龍鐘的蹣跚了,而Emma Thompson也一點也不悅目,更不用說老是看著Hoffman比Thompson矮半個頭的別扭勁了。
但是聽著他們一英一美口音的對話著實很有意思,老Hoffman在電影中的表現也中規中矩,在婚禮上的那段講話和幾度的哽咽表現得還不錯,但始終沒能超越我心目中的《Rainman》。

本來對中年人們的愛情沒有興趣,但看著豆瓣的四顆星,心裡想,儘管一看吧。
看著看著,就發現,有些細節,似曾相識。譬如她坐在熱鬧的人群里卻依然落寞,譬如她躲到廁所裡的深呼吸,譬如在婚禮宴會上卻偷偷溜走。還有很多很多。
那些不知所措,那些格格不入。
其實,那個是她,是我,或許也是你。
當她說,我總是很怕自己會受傷,我已經習慣了失望。
再也忍不住了。
說這話的時候,其實,還是抱著希望。
若再次失望了,便可以理直氣壯地對自己說,對吧,本來就沒有奇跡。
我們所在等的,或許是一個懂得我們的人,能看得到我們的閃光點,知道其實,我們還是在等待的。
說到這裡,想起王菲的一句歌詞,哪一年,讓一生改變。
這一天,讓一生改變。

在《哈維的最后機會》和《相見恨早》之間選擇了前者。
決定性的因素,也許是一種叫遲暮的東西。
若是早兩年,圓滿美麗的青春愛情肯定更惹眼些,
只是夠清醒后,會發現故事的后來通常都成了平常生活。
于是開始喜歡缺憾,喜歡更貼近真實的不完美狀態。
童話是留給童年的美麗故事。而現在,我們長大了,并且正在老去。
片子結束的時候,有些迷惑,harvey和kate之間像一場愛情么?
不太浪漫,半猶疑半待定,也絲毫不激烈。
那更像一場孤獨旅行中終于碰見同路人的欣喜,
不需要天長地久,只要能一起散散步,聊聊天,相互伴著便足夠了。
而那也許就是真真實實的愛情,沒有被粉飾過,平淡卻些微溫暖。
我們太過要求的有關于愛,往往只是一種對不可能的幻象的追求。
想來,不都是這樣?
20出頭的時候,涉世未深,愛情像一張修飾完美的照片迷惑了雙眼。
期待,幻想,不顧一切的,想著總會遇見白馬王子,一見鐘情,而后白首偕老。
卻在全情投入后,發現,光有愛也無法掩飾所有平常生活里的瑣碎與瑕疵。
那個人也許壓根就是錯的,也許并非自己所想象。
選錯了人的,難免受傷…

1.疾風知勁草,除了疾風,最了解勁草的還有老牛。霍夫曼來了,一個勾人的微笑,把姑娘給搞定了。
別看老牛體力不行了,但老牛有的是經驗和技術。
2.我理解伏明霞了,理解翁帆了。他們遇到的都是不一般的老牛。
3.老少配的愛情必須經得起折騰。
4.再灰暗的日子也有過去的時候,關鍵是你撐是否撐得到那一天。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給那些父母離異的孩子。

哈維的最后機會:Last Chance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67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