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洛杉磯成為斯大林格勒,當黑鷹墜落發生在獨立日,當電影融入第三人稱射擊游戲… 你可以用無數類似的短語來形容這個怪胎。這從一個角度說明了它的毫無原創性,從偽紀錄片式的攝影風格到美國大兵英雄主義的主旋律精神,從擊敗外星人的戰略重點所在到主角屢戰屢險卻逢險不死的小強俗套,甚至連結尾主角匆匆用過早餐重回戰場的一幕也好象是黑鷹墜落最后的埃里克博納附體還魂。不過這樣的電影誰還在乎什么原創性?逼真的槍林彈雨連番爆炸加上熱血的劇情足夠撐起一部值回票價的娛樂片。
開頭不到十分鐘簡單介紹了片中英雄小隊個人的背景,如果你可以在這一段適應搖晃的手提攝像風格,那么一開打就可以盡情享受如同游戲通關般的快感了。類似于使命召喚那樣的游戲對于這部電影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片中每幾分鐘一個小劇情,都可以做成游戲中的一關。據說同名的家用機游戲已經發布,不過哪怕在大尺寸的電視上玩也總比不過電影屏幕帶來的快感。
除了動作之外,動作娛樂片最重要的就是作為主角的英雄人物能不能壓得住場

最后半小時的戲讓我堅定了打五星的決心,有那么一段甚至讓我想到了兄弟連。如果“絕不撤退”這樣的話,還會被人認為只是可笑的口號的話,我想說,兄弟,你連喊這樣的口號資格都沒有。
平民男臨死前說的話,“當初是我選擇逃到警察局而沒有去前線指揮部的,我總是做出錯誤的選擇。”(大概是這個意思) 臨終前的自我反醒包含著對前塵的懊悔和自責。可是我們每個人誰沒有做出過錯誤的選擇? 即便是如今勇猛有謀的上士也做過,才導致他的前一個小隊除他之外全軍覆沒。說句老套的話,有跌倒才會有成長。做出錯的選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困在錯誤之中。上士沒有,少尉沒有,最后舉起槍救了平民女、醫生兵的平民男也沒有。
飛機下七條垂下的繩子,情節雖然老套,但仍然被感動。信念在現在被炒得熟爛的三觀中無比重要。人無信念,如行尸走肉。總有人憤世嫉俗,動不動報怨咒罵社會,似乎自己便只是這個社會中的評判者而不是構建者。對他人少要求,對自己正其身,忘了從我做起,對自己低標準。所幸的事,這類的事目前還只是存在于電影電視中

當人家還在意淫戰勝美國時,美國已經意淫戰勝外星人了。軍事方面,地球人早已經不是美國大兵的對手,巴基斯坦被美國海豹突擊隊直入中出殺了拉登,美國大兵強奸別國如入無人之境。美國人也知道,無敵是寂寞的,現在只好找外星人來練靶了。之前有《天煞》,現在有《洛杉磯之戰》。一如既往,美國人把外星人打了個落花流水,最后都高潮了,外星大BOSS飛船給高潮射了下來,一如打飛機。
對比一下《天煞》和《洛杉磯之戰》,發現,美國人的裝備還是那些東西,而外星人的裝備是越來越差了。《洛》的外星人主角居然是步兵,而且還沒有刀槍不入的防護罩。死穴心臟也很明顯,人的心臟在左邊,外星人在右邊。在右邊其實也沒什么,只是這些外星人弱智到連加塊破鐵保護一下右奶都不干,硬生生被美國大兵當靶子練;飛船更是一代不如一代,以前的是個大餅模樣,起碼還有流線,現在的飛船簡直就是一堆爛銅爛鐵堆砌成,凹凸不平、亂七八糟的外形讓人覺得外星人的飛船跟垃圾堆似的,最搞的是:大飛船還要小飛船拉。我們除了農村都很少用拖拉機了,你這外星人還用拖拉飛船

預告片真的是很吸引人。但是看完后真的感覺很無語。能侵略別的星球的智慧生物居然都是無腦。垃圾的劇情。母艦一顆戰斧就給解決掉了·····事實證明美國真的很牛逼。通告大家美國是不可戰勝的·····
好多人覺得這個電影不好,可能是大家把這個類型得片子和羅蘭埃默里其導演得《獨立日》相比。但是在我個人看來,這2部影片的雖然故事背景和題材相同,但是著眼點完全不同。《獨立日》拍攝雖然也是美國人反擊外星人侵略,但是背景卻是全人類的生存之戰。而這部影片其實視角沒有那么宏大,只是表現災難來臨時候普通士兵們如何履行自己的職責,在這種人類面臨的災難的大背景下,士兵們的人性光輝會顯得非常的偉大。
大家不要把他當成科幻片或者災難片來看,其實這部電影無論是視覺表現手法和故事表達方式都應該算戰爭片,和《拯救大兵瑞恩》是同類影片。只不過把德國人換成了外星人而已。之所以不討好觀眾,可能是因為很多人尤其是女性觀眾對戰爭片不怎么感興趣而已,而對于喜歡軍事的觀眾來說,其實是一部不錯的電影。
影片中采用類似紀錄片的寫實手法拍攝,剪輯上也頗費心思,演員表演的士兵在戰場上的表現非常真實,特效和音響都很不錯,這些都很有帶入感。
影片當然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很多人看后覺得表現平平,是因為對情感橋段渲染不夠

《洛杉磯之戰》觀后分享,觀前勿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35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