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和當代文學的老師,都喜歡說電影,卻都沒有在課程中提到這部身世有趣的又拍攝文革時代的中法電影。只是在講到卡夫卡的時候提到了戴思杰,我沒有找到那一部,既然這一部的名字如此奇妙,我又想看電影,便看了。
看完便可以理解為什么這部電影既不在說文革時被介紹,又不在閱讀巴爾扎克時被提到了。也似乎可以理解為什么這部片子在法國可算成功。它完全不屬于國人可以順利接受的觀念和主題化的電影。說的是文學嗎?文革嗎?是愛情嗎?其中是有愛情,影片類型也被歸入了愛情,但愛情無疑只是人性的一部分,幾乎只是像吃飯穿衣一樣的,至少不是這部電影濃墨重彩欲表述的對象。這部片子是文藝的,詩性的,表現了一個比文學、革命、愛情等更大的文學和人類的母題,是一部啟蒙的影片。
影片中兩位知青下鄉,仿佛兩位竊火者來到了一個蒙昧的人世。那里的人淳樸也愚昧、善良也暴力,不知藝術也不知技術。就好像基督教傳教士用著儒道的語言來傳教,神仙總化作人形來給世人指點一樣,每一種智慧的傳播需要一些橋梁吧,他們也為自己作一些機智地僑扮

太好看了!太喜歡了!在百度上搜索了好久都沒得看。最後用手機打開VPN在Youtube上看。
時代背景集中在文革期間。年輕人因為接受過現代教育,想讓小裁縫也接受文化。西洋音樂,外國書籍。最後把小裁縫改變了。小裁縫沒有選擇和明的愛情是因為她通過文化教育改變了自己。正是因為這樣,我才明白了這部電影的名字是巴爾扎克和小裁縫。我在想要是我是一張白紙,我接受了一個陌生人的教育會怎麼樣?其實還是有些恐怖的。想到這裡,我也在思考我現在的思想來源

屬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知青歲月。腦袋里的記憶把他想成是一部陰謀論,羅平和劍鈴偷四眼的禁書,小裁縫做手術時候隊長路過,差點以為悲劇要發生,結果還是相安無事,直舒一口氣。崇山峻嶺之間的三寸路,女孩穿著紅色跨欄衫跳下水捉鱉的俏麗身形,經典西方樂章與另一方的閉塞山區看似格格不入,實則將在這里發生的關于思想的解放和真摯的情感娓娓道來。這是屬于那個艱苦又難忘的時代特有的故事,雖然不乏傷感,卻也耐人尋味。

看完叨逼兩句,長篇大論是沒譜了。整個電影的表現形式過份浪漫與詩意。它從劉燁扮演的這個人物視角,通過第三人稱的感受去講述這么一個關于70時代知青與小裁縫的故事。演員很質樸,臺詞很稚嫩,就這么素這么直接,從入眼到入迷。哪怕是念的這么幾句詩,都覺得彼照乃心照,"愛情是理性的放縱,偉大心靈的享受 嚴肅的享受;野蠻人只有情感 但文明人除了情感還有思想。"可不就是心照了,我們都成了巴爾扎克。最后的結局,不可謂不新穎,給整部電影注入了源源不斷的能量,乃至撼動人心。我們默默地等,等著男主人公拋棄小裁縫,留下一個凄美婉轉地愛情故事。誰知道小裁縫竟然自己涅槃了,留下兩個男主人公無限的悵然若失。改變小裁縫的不是愛情,是巴爾扎克,是信仰。愛情只是萌芽,真正扎根在一個人靈魂深處,堅定不移的信仰。而在今天看來,我們不過是認識幾個字罷了。有機會真的要拜讀一下這個改變人一生的巴爾扎克。

【巴爾扎克與小裁縫】后勁十足!小裁縫的改變是好事還是壞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21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