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的代表作品。
影片講述張明和胖子是北京城內兩個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小青年,他們靠仙人跳假冒警察敲詐富商賺錢。除此之外,他們還經常在街上搭訕女青年尋找刺激。這一日,張明遇到某大學外語系女學生吳迪,這兩個身份懸殊的年輕人卻擦出不該有的火花。張明的玩世不恭很快讓充滿浪漫情懷的吳迪傾倒,從此對他忠貞不二;然而張明卻只是隨便玩玩,他毫不珍惜這個純潔女孩的感情。倍感受傷的吳迪出賣肉體,自甘墮落,更因此付出生命。張明則在一次抓捕過程中鋃鐺入獄。三年后,張明獲釋出獄
愛情是什么,已經很少去想這個問題了,這是否代表著某種程度上的老去。之所以想這個問題,是因為看了王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先看了2008年劉奮斗版電影,廖凡這個角色有股子狠勁兒,“說你愛我,假的也行”廖凡扮演的王耀的臺詞,我覺得是這個電影最本質的動因,莫小奇扮演的麗川最后那股勁直到她死去味道才出來。
當初被王耀這個壞壞的小流氓吸引,她認為的愛是專一和陪伴,而王耀是一個孤獨的游蕩者,正如王朔原著中寫的“陽光從厚重的窗簾后傾瀉出來,我輕輕走到窗前

重溫了王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此片因“少兒不宜”的限制,少年時代沒有能在電影院甚至是電視上看過。等我見到張明的蛤蟆鏡形象已近影片上映30年以后。故事以主人公與吳迪的戀情貫穿,內容導演講得井井有條,也沒有賣弄任何技巧,只有一小段表現男女主人公真正意義告別的超現實設計,其它不再贅述。我個人觀影的感覺是結構上可在張明出獄后得知吳迪的死而分為前后兩個章節。前多半部分有如戈達爾的《精疲力竭》——破壞與雙向愛的冒險,后少半部更為接近山田洋次的《寅次郎的故事》—— 彌合與感受的錯位。這兩個階段放在張明身上并非“悟”而是他始終能夠感受到他人的感情并回應以真實的反應,這在我所接觸的人中是罕見的,也是彌足珍貴的,絕非以“痞子”這個詞所能掩蓋的。
影片最打動我的一個節點是張明在凌亂的家中從片兒警口中得知吳迪在被抓前割腕自殺。紅色的墻壁上芭蕾舞的海報又脫落了大半,回到了影片開始的樣子。死亡早于張明的“懺悔”之路的起點,海水般往復的煎熬走在了吳狄死后的平行空間之中,像磁帶中的開場白,像胡昳的挑釁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做一個完整的人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7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