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我上個世紀90年代的北漂跟現在的北漂有什么區別,我能想到的大概就是通勤距離的遠近吧。那個年代,北京常住人口還沒這么多,三環以外也沒現在這么繁華。
<圖片5>
今天推薦的這部電影就記錄了20多年前的北漂生活。
它就是何群導演的《混在北京》,根據作家黑馬的同名小說改編。故事其實很簡單,講的是北京二環內,向導出版社職工住在同一棟筒子樓里互懟的故事。筒子樓就是職工宿舍,工作和生活都擠在一起,免不了磕碰拌嘴。
<圖片4>
筒子樓里,有知識分子的明爭暗斗,也有廚房女人的錙銖必較,他們的處世哲學全在低頭與抬頭之間。這就是上個世紀90年代的北漂生活。
跟現在擠在地下室或合租樓房的北漂其實沒什么分別。
<圖片1>
當然,影片側重點在格格不入的沙新和擁抱商業大潮的季子,這兩個人身上,而非農村出身、懷揣夢想的冒守財(馮遠征 飾)身上。它沒有講逆襲,更看重堅守,沙新(張國立 飾)和季子(劇雪 飾)的堅守,對事業理想的堅守。
這部群像電影的真正的主人公就是沙新和季子。
沙新是出版社的文學評論家,住在隔壁的季子是出版…

90年代中期,社會還在理想與金錢的二元碰撞和爭論中。商品經濟讓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由此對思維仍停留在價值理想第一的人們,產生的沖擊是巨大而多面的。所以今天重新復盤那個年代的文學藝術作品,佳作特別多。無他,都是那個矛盾沖突劇烈的變革時代特有的現象。
知識分子群體,有順應時代直接下海的,有明里斯文暗地眼紅的,有不容于眾一心想逃離的,也有一腔孤勇不肯妥協的。
最后的最后,憋了一百二十分鐘的知識分子沙新痛陳暴富的人群依然沒素質沒文化、除了吃喝穿啥也不會。他為此揮拳,也因此挨打

信仰捍衛者
每一個時代都有這樣一批知識分子,能夠深切地感受到社會面臨的困境與問題,總覺得這些問題與困境需要他予以關注、思考與批判。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知識分子也被人們稱之為人類價值的守護者與社會的良心。知識分子更具有一種道德激情,更具體地說,知識分子具有一種超越感,他總是追求一種更為完滿的社會理想,這種理想在現實生活中也許并不能實現,但他總是以這種他所認定的理想境界為尺度,來衡量自己所處的社會現實。這種道德激情使他判斷事物時,總有一個價值尺度和獨立的價值立場

九零年代十字路口的北漂文化人,光影有種特別的樸素美,沙新先是房管科逼搬家,無奈喊出的是“我到你家靜坐去”“別拿文化人帽子來壓我,我今天當回流氓還不行嗎”,及至為護劇雪在街上被幾個流氓揍倒在地,可謂沉浸在八零年代文化熱中的知識分子的跌倒,新的時代來啦,在道德理想國夢中醒來的人兒開始朝先富起來的那撥人中擠,可總還有一撥人難以醒來。
冒守財和哲義理同為出身底層的知識青年,冒夾著尾巴想求得上進在城市扎下根,哲緊跟潮流調整方向名利紛沓,兩人都經歷了挫敗。
北京北京

“混在北京”還記得許多的年前的春天嗎?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02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