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二次看《Spotlight》了。好電影看幾遍都不嫌多,尤其是這種話題永久不衰的故事。
這部電影講的是波士頓環球報“聚焦”專欄調查天主教主教及神父性侵男童的故事。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波士頓環球報》在2002年出了600多篇稿件,后來集結出了一本書叫Betrayal: The Crisis in the Catholic Church。
這部電影沒有明星大牌演員,沒有豪華絢麗的場面,無關技巧和情懷,純粹是講述故事,展現媒體生態和社會樣貌就已經牢牢抓住人心了。
作為一個媒體人,看到電影里呈現的多種媒體生態,我頗有感慨

看完了電影,非常激動,于是和同學連夜把這篇報道翻譯了出來。時間倉促,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點擊閱讀英文報道原文]
轉載請注明譯者,如有侵權請告知
《教會多年放任神父性侵行為》
-明知吉歐根的過往,教會仍然將他從一個教堂調到另一個教堂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超過130人出面講述了可怕的童年經歷,揭露前任神父約翰·吉歐根30年間在6個大波士頓地區的堂區大肆猥褻或強奸他們的行為。
受害者幾乎全是上小學的男孩,其中一個只有4歲。
去年七月,有消息透露

-“一場戲”
僅僅依靠一場戲,帶出來焦點小組四人身上的“亮點”和對新聞不同的思考。Matt在過神父名錄時候發現有一名問題神父竟然就在自己家附近,一個長鏡追隨最后停在問題神父家門口,matt嘴上說著臟話,一回家就在冰箱上留言,告誡他的孩子們遠離那一家。之后他向robby坦白,“我覺得我有義務提醒他們”。在這里合計最多兩場戲探討的是新聞類型電影中繞不開的知情權問題。在報道未公開見報時,記者手上的“內部消息”是否可以外泄?是否符合規范?《newsroom》戲謔過編輯聽從了sloan的內部消息買了待漲股票
片子一出來就超級想看,終于在多瑙上看到了,熟悉的波士頓,演員的口音、街道、酒吧、公共圖書館綠色的臺燈,有個受害者還是來自伍斯特的。哈哈。
說說電影吧,節奏很緊湊,經典的好萊塢式劇本,唯一不滿意的是結局,對牧師為什么會這樣做、為什么受害者都是男孩、為什么會有全國性規模的犯案這樣更深層次的話題只是在片子的進行過程中提了個線頭,以為結局會交代但其實沒有。可能對于美國人來說他們本身就對教堂、神父文化很了解,所以不需要交待得那么仔細吧。
所以我看完后特意請教了老師。她跟我說,在美國,牧師是不能結婚的,教堂里的alter server/ alter boy祭壇侍者都是小男孩,這些小男孩自愿去幫助牧師,做一些協助神父的工作。所以這就是為什么受害者都是男孩。
[img=1:C][/img]
還有一個點是為什么男孩在學校里會被侵犯。因為美國有一種學校叫教堂學校,這些學校是私立學校,和一般公立學校不同的是他們可以自由決定上什么課(除了上全國統一的必修課之外),而且上課前都要禱告,學校的老師是nun or priests(nun可以理解為我們的尼姑)

上個周末中午看完電影,隨即午睡,夢見片尾彩蛋,醒來后仍歷歷在目。有些地方極貼合,也有些地方無邏輯,實乃第一次有這樣的經歷,權且記之。
場景一:案子結束后,羅比回到家,擁著妻子回憶起幾年前的往事,當時妻子剛剛懷孕,但羅比說“孩子現在來到這個世上并不安全”,于是二人決定墮胎。他們當時萬分痛苦,他們想要孩子,孩子的名字都已經取好了。
場景二:邁克爾回到家中,見到許久未見的妻子,深情擁吻后,對妻子說“我們生個孩子吧,現在安全了。我連名字都想好了,就叫XXX(恰好是羅比和妻子當年給孩子取的那個名字)”妻子微笑點頭。
全劇終。
如有雷同,純屬胡扯。

《聚焦》對自己職業的那份堅持讓人肅然起敬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