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特倫德這部2011年的《兒戲》要是在這兩年拍出來的話,必定會在歐洲引起更強烈的爭議和共鳴,因為這部影片不留情面地揭示了當今白左主流社會的包容價值觀與所謂的政治正確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弊病。這表面上看來只是一個青少年霸凌犯罪案件的冷靜展示,實則這故事掩蓋著歐洲一直面對的移民與種族問題,放到當下來看無疑就是最令人頭疼的難民問題。
前半部分黑人小孩實施搶劫白人小孩手機財物的整個過程顯得近乎荒謬,連傻子都能看出搶劫團伙的目的,白人小孩卻乖乖聽話束手就擒,多次逃生機會眼看白白浪費,恐怕不僅僅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癥”這么簡單。更讓我驚訝的是,整個欺凌過程都遭遇不少路人的見證,卻少有主動挺身而出的,也許以為他們是孩子在鬧著玩?這似乎也能說明影片名字的來歷。從這一層面來說,情節越往后面越發透出“游戲”的意味來,比如白人小孩被罰做俯臥撐,以及兩幫小孩比賽誰跑得快就拿走戰利品。
這些匪夷所思的細節讓我不禁聯想到奧地利電影大師哈內克臭名昭著的《趣味游戲》,同樣是講述受害者無力反抗施暴者的故事。盡管這部《兒…

鏡頭語言的確可圈可點,有些地方跟安德森形似但還是完全不同。中遠景,定點長鏡頭,平移長鏡頭,偽造隱藏攝影機的紀錄偷窺&冷眼旁觀感。補充一些瑞典社會語境來避免腦殘評論:
1,移民就移民,跟“問題”和“種族”沒有天然聯系,看膚色就開噴的不是種族歧視是啥?大概種族問題在天朝從未帶來滅絕性的后果,所以各種種族歧視言論肆無忌憚觸目驚心,以為這樣顯得自己很高貴嗎?全劇所有人都換成一個膚色,這劇的主題就改變了?
2,關于兩處白男人與黑小孩的沖突,現實中大概率都會被舉報,,,根據瑞典法律,目擊承認對小孩實施暴力卻不報警,已經是違法行為了。所以那兩位女士實際上并無選擇。為圍毆小偷叫好的人要失望了,這事在瑞典確實很少發生。而那個動手的人會被監禁三到六個月。
一些槽點:本片最多可以說是導演眼中的社會寓言,不要當成社會現實劇看。兒戲中的暴力、恐懼和成年人出馬后的以暴制暴,冷眼旁觀沒有誰能站上道德高地。況且真要搶手機的話有這么搶的嗎,,,那仨被“劫持”的小孩分分鐘可以掉頭走人,乖乖跟了這么遠,分明是想和他們…

本年觀影的funny game獎。決定每年頒一個for典型的feel-bad movie。兒戲有一樣冷峻的長鏡頭,加入了更多現實政治元素,似乎更世俗。對于種族、性別、兒童教育等等問題的“成見”,以長鏡頭體現出來,導演的調度如此只深刻而冷酷,以至于我無法判斷他到底是借鏡頭輸出自己的思想,還是說在批判這種現狀。無論如何,手法真生猛。霸凌主線之外,歐洲火車(是不是因為自己坐多了)一脈也意味深長。列車中無人看管的搖籃,三番四次發告示的乘務員,對此頗為嘲弄的年輕男女乘客的種種意象,似乎指向了歐洲老齡化現狀

德國,最后一班回學校的列車,晚上十點。
結束了一天的疲憊,我愜意地靠在椅背上和同坐的女生閑聊。空蕩的列車上,一個穆斯林白人緩緩向我們走來,我下意識望了他一眼,感覺他與曼聯隊的B費有幾分神似。
“我很渴,能喝你的汽水嗎?” 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對面的座椅上確實躺著一瓶可樂。我認識它,這是我身旁的女生為她室友做阿拉伯水煙捎帶的,早些時候我們為買它還不惜繞了些遠路。
“很抱歉,這是為我朋友帶的。”我用蹩腳的德語回答。
“可是我很渴。”
“抱歉。”
他顯得不耐煩,卻沒有要走的意思

《Play》
圣母一再縱容,“兒戲”愈演愈烈
一個場景一個鏡頭,沒有剪輯不用音樂,腦袋橫移視線改變,觀眾就是站在遠處默默注視著一切的旁觀者,銀幕這邊的我們坐立難安,畫面簡單但好看到“窒息”,情節平淡但精彩到“崩潰”,我篤定所有人看的過程都患上了替人尷尬的疾病,表現為抓耳撓腮的焦慮,無動于衷的嘆氣,同時也會想:為什么那群黑人孩子會這樣壞,為什么被欺負的孩子不愿逃跑?是導演為道出事實而有意設置:這種荒謬的情景無時無刻不在瑞典上演,乃至整個被移民浪潮席卷的歐洲

這是個純粹政治性的電影。片中孩童間的霸凌,究其原因是社會對這種霸凌的選擇性無視與縱容。電影里,無論是欺凌方還是被欺凌方,他們從道德上似乎都是相對無罪的。他們對很多事情的反應更多是出于天性。而我覺得人的天性永遠是兩極的,有同情就有殘忍,有順從就有跋扈,有博愛就有厭恨。并不是說片中的白人和亞裔小孩只有正面而少有負面的天性,但顯然在平常狀態下,他們更明白如何在一個社會中合理表露或隱藏自己的天性,簡而言之,他們的行為更符合“社會規范”,更“有教養”。相反

“兒戲”2011,不適三部曲之如何欺負你還讓你心服口服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12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