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mp/appmsgalbum?__biz=MzI2ODExNjAzNQ==&action=getalbum&album_id=1989480356219027456#wechat_redirect

公元1世紀 羅馬統治;
公元196年 羅馬內戰中拜占庭支持的一方落敗 羅馬皇帝 賽普蒂米烏斯將拜占庭改建為一座羅馬城市;
公元330年 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拜占庭—“君士坦丁堡”;
公元537年 查士丁尼大帝和提奧多拉皇后修建圣索菲亞大教堂;
717年 阿拉伯人包圍君士坦丁堡;
1054年 教皇宣布革除東正教的教籍—東西教會大分裂—基督教分為說希臘語的東正教和說拉丁語的基督教;
威尼斯執政官恩里克?丹多羅,1203年7月兵臨君士坦丁堡,取得勝利后大肆破壞城市;
14世紀 拜占庭文藝復興;

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羅馬,使其成為基督教圣城,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入城內,拜占庭最終毀于基督教的內部斗爭,而守城的最后一任拜占庭皇帝也叫君士坦丁,他臨終前是懷著怎樣的心情面對這一刻?
后來由伊斯蘭教占據主導地位的伊斯坦布爾包容、兼收并蓄,保護被迫害的基督教、猶太教和其他異教徒,文明的光輝讓這座城市走出戰爭的陰影,日趨繁榮,但陷入一戰泥潭又由列強威脅的伊斯坦布爾被迫走上世俗化道路,不僅開始迫害曾尊重的異教徒

一座城市,一個帝國經歷了鼎盛時期,黑暗時代,以此循環。1000多年的歷史,短短幾個小時就展現在我們面前。這么多偉大的人物想試圖去改變一些什么,最后都被幾句話帶過,現在也都已不存在。而唯獨那些建筑,特別是索非亞,雖然1000年來以不同的用途為人所知,從教堂,到清真寺到現在的博物館。不同時代的人賦予了它不同的名稱和意義。現在我們看到它,也是我們賦予了它意義。
在歷史中尋找自己,是一種不錯的體驗。
歷史還是帶給我們很多思考。

這是一篇筆記+觀后感。筆記結合基礎百科和紀錄片講解。觀后感為第九條的之后內容。
Episode 1.拜占庭
0.660BC古希臘建立此城,希臘國王拜占斯海上航行的傳說,”世界的欲望之城”
1.君士坦丁大帝統治時期Gaius 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nus (306-337)
-紀錄片始于羅馬分治后君士坦丁大帝登基(324AD),針對于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其采取兩項措施,其一,確立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其二,在帝國東部建造新都城,選擇拜占庭(戰略位置,交通要道).

看完后的第一感覺:想外派土耳其了
最近對羅馬帝國歷史十分感興趣,于是一得知這個紀錄片就迫不及待看完了,事實上伊斯坦布爾的復雜歷史也是宗教歷史的一個縮影
說起來,宗教在伊斯坦布爾的遭遇,甚至跟中國古代佛教的遭遇有點像
與這個城市有關的任何一個故事都能寫成一部小說或者拍成一個電影,而站在加拉塔俯瞰海灣,應該會像是盯著羅馬斗獸場一樣,有一種滄桑的歷史感,畢竟曾被稱為新羅馬的伊斯坦布爾,也是充滿了廢墟般的遺跡
依然覺得這就像是人類世界無法擺脫的宿命:于斯而始則于斯而終

【拜占庭:三城記】宗教于東西方文明的競技場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02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