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1 19:07
首映:2011-02-11(日本)
年代:2011
時長:128分鐘
語言:日語
評分:6.6
觀看數:77038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太平洋的奇跡:是玉為何一定要碎?
推薦,意思就是可以看、應該看。
根據百度百科記述的塞班島戰役情況,至7月9日戰事就已結束。在這部電影中,直至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戰斗都還在繼續。更有一幫豬頭軍人拒絕投降,這在二戰太平洋戰區都極其罕見吧。
這部電影反映的深刻意義就是,在戰局已定的情況下,仍舊誓死充當戰爭炮灰的人就是傻子,無論是多么崇高的信念。
http://baike.baidu.com/view/155383.htm
其實他能做出類似投降的決定,也是可以看出端詳的, 因為他也有家人,他也拍死, 但是一方面又背負軍人的職責, 和使命, 所以也是很糾結的, 不過軍人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家,為什么要去侵占別的國家呢?不過落后實在挨打的, 如果真的無法保衛自己的國土, 那確實只要放棄了, 至少還能和平共處吧, 或者遇到無法和平共處的時候,可以選擇逃離,選擇更好的環境
他們也沒有趁機殺人挺好的,如果殺的話只會傷害到無辜的平民
其次是對天皇的榮譽感,這種東西我沒有哈,但是可能有國家的榮譽感吧
先把狹隘的名族主義及個人思想放一邊,客觀的來評價。如果不了解真實的歷史背景事實的話單看影片的話,還以為日本是被侵略對象。本片并沒有故意歪曲歷史或美化日本侵略戰爭,比較終于現實。其二,本片雖是表現戰爭,但整個基調反戰的。從此也能看出日本人,多少對自己的侵略戰爭有有一定的反思,但只限于他們認為打了一場本不應該打的注定要失敗的戰爭吧!從現實的角度來講觀察日本當今的社會方方面面尤其是政治可以看出多多少少還是有日本人對真實的歷史并沒有有完整的清晰認識,更不要說認罪賠償之類的。說完日本,在說中國戰爭電影的話又有大的不同,還是拿真實的歷史來看話。中國的電影多數都是為政治服務的宣傳工具,要么是純粹的商業娛樂片,從此看出我們總說日本人不了甚至是在歪曲歷史事實,那么有多少中國人對自己的歷史事實錯誤有真真正正認識與反省,當然也不是全部也有像《南京南京》《集結號》《1942》類的佳作相對比例較少。我說這么多廢話只想表達一個客觀理性觀點:歷史事實是真實客觀存在曾經發生的事情
日本人真的沒有反思嗎?
1、整部電影充斥著軍人的激情,閃耀著人性的光輝,這是真正的反思。
從最開始,“狐貍”通過紅色布條,救下了一個嬰兒,便是人性的體現。如果一味的追求戰爭,在嬰兒的身上放個手榴彈,那才是繼續戰爭。當然,captain更為勇敢的去抱起那個嬰兒更為可貴。最為可貴的是,敢于做出投降的命令,敢于向自己曾經的使命說no。戰爭進行到最后,便成了政治與人性這兩種理念的戰爭。只有人性戰勝政治的戰爭才是勝利的,狐貍最后戰勝了狗日的政治,人性的光輝閃耀著,這不是對戰爭的最好反思嗎?
2、日本軍人的素養讓人欽佩!
撤退中的散兵游勇,沒有四處逃命,他們自覺的加入了一個大的戰斗集體,自己的服從上級命令。敬禮的姿勢始終一絲不茍。即使投降,依然唱著軍歌,走著整齊的步伐……這種素養,絕不是踢幾腿正步,大大的啤酒肚,開著軍車到處亂串的人所不能比的。
3、世上并不是只有你一個是人民的軍隊。
世上并不是只有你一個是人民的軍隊,并不是只有你一個會幫老百姓蓋房子,并不是只有你一個會抗洪搶險。皇軍原來也是人民的軍隊。并且
本片開始的屏幕自述為來自真實事件改編。這個是否完全100%重演歷史不得而知,但能夠同時從兩個角度進行描寫的電影確實不多,從黑白片時代的好萊塢二戰片,關于太平洋戰爭題材的電影多不勝數,大多是單方面角度進行描述,敵方的描述往往一筆帶過,或者丑化對方,或者淡化對方。甚至可能由于二戰的創傷大家在電影中不想反復描述,好萊塢黑白電影的二戰片,往往還帶有戰爭幽默,娛樂性質。類似咱們的抗日神劇,讓人覺得戰爭片很好看,很好打,很好玩。只有從估計《拯救大兵瑞恩》開始,才著重描述戰爭的殘酷。
失敗者通常也是沉默者,日本二戰題材的電影想必也不多,這部片是偶然的機會看到的。
影片自始至終,幾乎彌漫在憂愁的音樂當中。
作為一個中國人,尤其留意到其中的表達人性的一些安排,老人、女人、小孩、有頭有臉有情感的士兵、勇敢的鏡頭……。
片中,對于如何讓日本人投降,美國人在思索,日本人在反思。最終,那群日本兵投降了,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后的12月份。投降儀式很有尊嚴。
至于片名《太平洋的奇跡》,不知這算不算奇跡。如果算的話,這是不是特例。對于日本人民族特性的反思算不上什么奇跡,奇跡本身只能是故事的奇異。
太平洋的奇跡:是玉為何一定要碎?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5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