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不虛此行》以死亡和人生意義作為核心討論點,圍繞聞善(胡歌)作為悼詞寫作者的職業經歷展開,雙線并行為觀眾展現了兩方面的思考。一方面是聞善對自我創作靈感、創作觀念的尋找與探索;另一方面是在不同的死亡和不同的悼詞寫作委托中,聞善對于生與死、普通與不普通、何為人生意義的體悟。
在聞善的職業經歷中,我們看到了許多文藝創作者的困境。他們面臨物質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堅持、對創作的價值與意義的迷茫。聞善想讓人物變得與眾不同,卻難以為人物注入靈魂;想寫普通人的故事$#

聞之皆善,很妙。主人公雖然在殯葬悼詞撰寫領域業務過硬,人脈穩定,卻因原本是編劇出生的郁郁不得志,未完成的角色一直縈繞在生活的點滴中。''過得不好""太過普通"是聞善對自己的定位和評價,背后是在市場和劇本創作行業屢屢碰壁,不受認可。然而,悼詞撰寫工作的特殊性讓聞善通過一個個普通人的生死故事,觸碰到世間苦甜,那些看似平凡的點滴或只是冉冉微光,消散有限的黯然;但有的能匯成能量,牽動團隊,社群,形成更大的影響。
我很喜歡影片,用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每個人生的故事,主人公一方面是傾聽者
每個人都應該找個安靜的夜晚,慢慢看完這部慢節奏的電影,哪怕看睡了,定不虛此行。
關于生死。一個人怎么才算是活過?就是他死了仍被哪怕只有一個人真正記得。一個人怎么才是死了?就是已經沒有至少一個人還在真正懷念他。人生就像一本書,它存在的意義絕不是擁有一個ISBN,而是哪怕只有一個人真正讀懂、讀完它。
可現實是,沒有人會去用心地閱讀別人。所以胡歌這個專門為逝者寫悼詞的職業,就顯得特別有人情味兒。然而有人情味兒的東西,往往是被這個社會所拋棄的。因為相對于逝者,我們更看重的是活著的人

文/茹金
先不說電影好不好,我在觀影時記錄了幾段臺詞,略分享一下:
“單槍匹馬的走不遠。”
這句臺詞是白客扮演的潘聰聰說的。
他是聞善(胡歌飾)在一次活動中認識的朋友,后來成為關系很好的伙伴。潘聰聰在殯儀館工作,應該聞善寫悼詞的工作也是因為他才能獲得。
這句話是勸聞善和他合作,把他的悼詞做成模板,不用非得等一個結束了才開始另一項工作。本意是讓聞善不要那么細致寫別人的經歷,可以多線處理,多賺些。
但,聞善拒絕了。他覺得要用心了解要為他們寫悼詞的人,這是他應當做到的認真。

【不虛此行】2023.3.24試映觀後感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1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