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2 19:51
首映:1953-11-03(日本)
年代:1953
時長:136 分鐘
語言:日語
評分:9.1
觀看數:96438
熱播指數:311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東京物語】子欲養而親不待?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每每上演····
可一輪一輪 悲劇依舊
孩子們總覺得自己好忙好忙
自己有學業 有事業 有自己的家庭 有自己的夢想
都以為父母相扶相持在家鄉 他們應該足夠了吧
但真的是那樣嗎
父母老了 發都銀了
只有看你時的目光還是那么溫柔 那么疼愛
他們真的不需要你拿多少多少錢給他們當養老費
真的不需要你不停地買這樣那樣的保健品給他們補充營養
他們更不想你在他們死后才經常想起你們的過去
他們要的不過是經常來個電話 捎個信 短短的幾句問候就好
他們要的不過是有空就去看看他們聊聊最近的生活 其實他們渴望與孩子分享喜與悲
他們要的不過是全家人熱熱鬧鬧團聚在一起 哪怕只是個便飯也是好的
只是現代人的價值觀變了
所謂的獨立與理智 為此不屑一切情感 以為重情太過矯情
所謂的理想與物欲 為此失去眼前的擁有 追求空洞的東西
那些本是貶義的詞兒在這文明時代已經被濫用得成了能讓一個人成功的必備品質
只是 當那一切轟轟烈烈的繁華光影過去
你的身邊至親也將人去樓空的時候
你迷戀的懷念的思念的究竟還會是什么
20世紀50年代伊始,全世界很多個國家都在“修生養息”,那個時候的美國還在做著世界霸主的夢想,那個時候的我們為了保證自己國家的領土不受威脅帶領大軍踏過了三八線,而那個時候的日本普通老百姓也正在經歷一場意義非凡的改變。
是什么樣的改變呢?
我要透過子女的成長來窺探日本家族制度的瓦解過程。——小津安二郎
《東京物語》成功的做到了。
60幾年后,習慣了快餐時代的我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會明顯感覺不適,慢吞吞的老人,慢吞吞的走路,慢吞吞的說話,慢吞吞的劇情……可這就導演小津的安排
(舊文):
當代思想家如博得里亞、利奧塔等人提出了歷史之斷裂之極具后現代色彩的論說,意即隨著啟蒙和理性主義的幻滅以及其對主體的解構,歷史不再是連續的,前因后果式的"大敘事",而是片斷的,具有相對獨立意義的非縱深的敘事。后工業社會的迅速發展加速了這種裂變。但也正如"歷史的終結"之類的不可靠性和其與壟斷資本、保守主義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歷史感依然被繼承著,并以其獨特的視角審視當代社會之倫理和規范范式的變遷,這正構成了當代第三世界國家語境下的悖論:一方面人們試圖突破原有社會的瓶頸作用,另一方面也在對在此過程中本我的迷失和他我的建構感到迷惑和失落。從這個維度來考察小津安二郎1953年的作品《東京物語》毫無疑問的是不僅具有其獨特的東方審美,而且具有現代學上的普世意義。
上世紀五十年代是日本很重要的一段時期:戰爭的陰影逐漸散去,而朝鮮戰爭和反共的需要使得美國轉向扶持日本,而日本本身也在向真正的民主代議制轉軌,逐漸成為"東亞的美國"。體制的轉變在文化上則著重表現為多種倫理價值的交流與沖撞
【東京物語】子欲養而親不待?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