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因北京國際電影節第一時間看到了這部期待已久的《音樂家》,起初以為這會是一部冼星海的傳記電影,但事實上完全不是,影片并沒有選取冼星海在延安創作黃河大合唱的輝煌時期,而是聚焦在他流落異國的生命最后幾年鮮為人知的經歷。本來想在觀看前做些功課,結果發現這段經歷鮮為人知到不僅沒有影視作品呈現,甚至在冼星海多數傳記中也是很少的篇幅一筆帶過。影片除了著重刻畫冼星海對家國的思念,更重要的是通過他這段經歷表達反戰的主題。
影片最大的特色是敘事上時空的切換

感動。以前對音樂沒有太深刻的理解,這個電影讓人感受到音樂在撫慰人心,提振士氣方面的力量。其中兩場戲讓人印象深刻,一次是戰爭勝利后,在克林姆林廣場的合唱,從合唱團的每一個人到圍觀的每一個人,都在激動著唱著,旋律激昂,讓人不由跟著律動。
還有一場戲 ,現星海在最后開辦自己的演唱會的時,隨著黃河大合唱的旋律,切換到中國各類群體都在合唱的場景,心中的愛國之情油然而生,鏡頭切到謝清海指揮的時候,他的腦海中或者說是回憶或者是說他期待看到的樣子,自己的音樂與祖國的人民碰撞,心靈的碰撞

音樂家:有家國情懷的人,才能拍好大時代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4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