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實際是哈、中、俄三國合拍的俄語片,俄語對白占全部對白的95%左右。
影片基本架構中規中矩,但細節處理到位,戰爭場景等特效很出色,特別是融入了不少近年來新出現的無人機航拍等增強現實技術,因而在技術層面達到了這個時代所應具有的高度。
這部片子最重要的價值在于文獻意義,把以往鮮為人知的冼星海生命中最后幾年的經歷展現給了世人。此外,本片能在這個時代問世,也同蘇聯解體后哈薩克斯坦挖掘民族文化的積極努力分不開

又是一部紀錄片風格的電影,記錄化名黃訓的冼星海二戰時期在哈薩克斯坦的生活。
影片拍攝風格寫實認真,黃訓接受了阿拉木圖的音樂家及收留他小姑娘家人的很多善意,大家多體諒這位中國音樂家,相互感情十分真摯!那年代戰爭時期人們的生活需要音樂的慰籍和鼓舞!戰爭年代的友誼超越國界!很為冼星海的命運惋惜!如果能回國和回到延安,可以想象會留下多少作品。好電影真情動人,雖然是悲劇,確實讓觀影的很多人在別人的故事里留下了自己的眼淚。
想象中里冼星海是個文弱書生式的人物

期待了很久的影片,終于在上映后的第二天去看了,令人不解的是本片在影院的排片極少,購票觀影的人也極少。這部影片拍攝過程歷時五年,拍攝的地域橫跨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中哈兩國也因此多次密切交流,該片也成為北京國際電影節的開幕影片。
中國音樂家冼星海在二戰期間離開自己的祖國,受命為《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后期制作,卻沒想到在此期間蘇德戰爭爆發,這時他的女兒冼妮娜才八個月大。他被迫留在阿拉木圖,因通行證過期,無法回國,在多個地方艱難創作和生活的經歷。在如此殘酷的環境下

音樂家:冼星海寫下《黃河大合唱》的背后,原來經歷了那么多苦難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4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