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3 08:51
首映:2019-05-17(中國大陸) / 2019-04-13(北京國際電影節)
年代:2019
時長:104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俄語
評分:6.8
觀看數:46979
熱播指數:643
來源網:三年影視大全
《音樂家》:藝術家最后的沖鋒
一封家書,寄不到的山南水北;一生思念,望不見的地久天長。一道封鎖的國界線,一本過期的證件,一場看不到希望的惡戰……這是冼星海自接受任務赴蘇聯為紀實電影《延安與八路軍》配樂后至病逝的最后人生寫照,亦是他一去不復返心上最沉重的枷鎖。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但正因有了枷鎖,才有了自由;就像有了堤岸,才會有奔流的河:自由更顯彌足珍貴。
無論是何種意義上的自由,追求自由一直是人類飛蛾撲火般的本能。而電影《音樂家》,用極為深情細膩的筆觸
好久沒有因為一部新上映的電影想寫點東西了。說來也有點不好意思,自從染上挑電影的壞毛病之后,基本就沒怎么好好坐在電影院看過電影。美其名曰“不看院線電影”,其實可能就是懶。反而總是在家把看過的電影翻來覆去看,樂此不疲。
說實話,要是擱平時我是絕對不會主動買票來看這種“主旋律“電影的。不是說不好,只是年輕人嘛,總會覺得沒意思。這次想看完全是因為有胡軍,就覺著有師哥的電影肯定不會差到哪兒去,還是關于冼星海的,行,那就買票看看吧。于是在5.20這天我毅然決然(?)地走進了電影院。
“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打起小銅鼓,德隆的隆冬……”小卡麗婭用生硬的中文唱起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等待再也不能回來的父親和日夜思念的闊克(俄文,最親愛的親人,指冼星海)。畫面流轉,遠在延安的小女兒也在哼唱這首歌謠,一首熟悉得再也不能熟悉得歌謠,串起了思念,瞬間將有了含含后不能看到小女孩受苦的爸爸打得稀里嘩啦,眼淚在鼻尖上打著轉轉……
戰爭在俄羅斯拍攝,總是那么充滿質感,包括美到炫目的日光劃破云層,如絲綢般照射;包括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一碗稀飯湯、一塊熟土豆
電影里扮演冼星海的胡軍老師是硬漢猛男派代表,卻把漂泊異鄉的落魄和不屈演得很具說服力,當然也因為這段歷史本身無法不讓人生畏。
故事發生在戰亂世道,再頂天立地的男兒也無法獨善其身,何況只是個小小的音樂家。
那年代,音樂是如假包換的奢侈品,劇院經費吃緊,樂團成員匱乏,普羅大眾能欣賞到一出表演,已經是朝不保夕的日子里最大的享受。
同樣在那年代,音樂才華卻是不折不扣的廉價品,披星戴月嘔心瀝血的勞作,換來的也許只有手中的幾片面包,湯中的兩顆土豆。
人們不知道是分離先行而至
『音樂家』
作為一部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合拍的傳記片,
講述了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在哈的漂泊生活,
整體按照時間軸平鋪直敘,
故事零碎且片段化,
多用側面刻畫缺乏正面的深入塑造,
導致情感上始終缺乏一個“核”的凝聚,
致使后面精神上的升華略顯刻意,
總體來說拍的只能算中規中矩。
【6分】
『音樂家』作為一部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合拍的傳記片,講述了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在哈的漂泊生活,整體按照時間軸平鋪直敘,故事零碎且片段化,多用側面刻畫缺乏正面的深入塑造,導致情感上始終缺乏一個“核”的凝聚
電影很寫實,冼星海跪在祖國邊疆時,深刻的體會了絕望,從前看到類似的劇情都會很氣,甚至憤怒,但慢慢自己的心態改變了,在他鄉流浪,心里思念故土的滋味很難受,由于是改編于現實,所以他最終沒能回國,但對中哈兩國的貢獻是歷史性的,整部影片帶著嚴肅的心態看完,讓人念念不忘。除此之外,帶給人驚喜的是異國的音樂家拜卡達莫夫帶來的幫助與其姐姐建立的深厚的感情。
《音樂家》:藝術家最后的沖鋒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4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