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因為超長而又奇怪的名字,這部電影被人們所忽視,但卻是近幾年看過的非常棒的戰爭片。作為導演的處女作長片盡管有瑕疵但是無硬傷,氣質非常棒。
首先可以稱道的是電影對于六十年代外軍戰術以及武器的真實還原(原諒我還是個軍迷),爆點用的很不錯,非洲草原的戰爭戲拍的很帶感,盡管有場景單一之嫌。
之所以要特別寫這篇影評,是因為電影講述了一個鮮為人知而又深刻的真實故事,關于愛爾蘭聯合國維和部隊,聯合國如何逐漸擺脫大國強權控制的成長史,一群幾代生活在和平中的士兵陷入戰爭后的抉擇。
連續被圍攻幾天,近距離被集火,愛爾蘭兵在戰壕外平地上跑來跑去,子彈打到腳邊墻上就是打不中人,這樣最終一個沒死。這是抗戰神劇?這是第一滴血?
當然,這好像是史實。愛爾蘭加強連被“圍攻”了幾天,一個人沒死,子彈打光了就投降。后來自稱打死了幾百敵人。
我估摸著,導演非得按這個“史實”來拍,也很難辦。但是,可以拍成非洲部落民兵拿著大刀長矛落后武器,被雇傭軍驅使送人頭。可以拍成愛爾蘭兵訓練有素固守陣地。然而最終拍成對方手里的槍全是燒火棍,射過來的都是鞭炮,也太辣眼睛了吧。

原載于 《看電影·周刊》2016年第28期, 限于雜志社規定的篇幅,總覺得沒有說透,頗為意猶未盡 。同時,電影雜志有諸如“不要總批評中國國產電影”的指示,因此正式發表的版本去掉了此原稿中的部分內容:
如果說近年來波蘭、愛沙尼亞與丹麥在國際戰爭片市場的崛起,著實令人驚艷,那么2016年愛爾蘭戰爭片《雅多維爾圍城戰》的出現,簡直就是令人驚奇了——作為中立國的愛爾蘭,居然出品了戰爭片。大概正是因為中立國的“血統”出身,導致這部電影有些默默無聞。然而

平常而有偉大的一個局部戰爭,但就是因為投降而變得讓他們接受不了,更加突出了他們為了那種精神而感動自己,新兵的歷練還有他們對自己的肯定那是最重要,估計在我國早都被送到某個地方一直待在那里不會讓你覺得那是非常光榮的事情,跟日本人一樣的道理,其實想想跟我國也有點像為何不把生命作為第一要素呢。
都在說人,但真正到戰爭中去看到他們所面對的問題就知道有多么的嚴肅,多么的復雜以及每時每刻都有士兵在死亡,炮彈聲槍聲膽戰心驚的每天堅守著的地方,也就是他們所說的某種不斷前行中明白了自我的價值。
雅多維爾圍城戰:國外吹響的集結號~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