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4 14:41
首映:2016-09-08(威尼斯電影節) / 2017-01-19(俄羅斯)
年代:2016
時長:130分鐘
語言:俄語,德語,法語,意
評分:7.8
觀看數:98210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戰爭天堂:典型又不典型的二戰集中營影片
二戰題材里拍攝手法特別的一部。男主又是一個在人性和被洗腦得沒人性中掙扎的英俊德國貴族男孩納稅軍官。女主,舊俄貴族,貴族的時候美麗動人,早年在意大利莊園游玩的時候吸引了這個年輕的德國貴族。后逃到法國因救猶太小孩被關進集中營,在非人環境里,所有習慣全拋,迅速人老珠黃,面容憔悴,活著就很感激了。換一般人可能就不會再惦記此時不在年輕貌美的女主,可是男主是一個喜歡俄國文學,注重精神生活的德國貴族,一眼從背影認出女主,把她調到自己住處作清潔
奧爾加,這個移民法國的俄國貴族女人,正一步步走向所有人的地獄,那個黑暗逼仄的毒氣室是她生命的終點。
集中營的人麻木頹喪的步入地下,可這個叫奧爾加的女人卻停留在門口,她拿著石塊在地獄入口的墻壁上刻下了兩個字,然后抬頭望向天空,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天空驟然明朗,把那兩個字照得份外光亮,她用盡力氣,刻下的是“天堂”!
對,這是所有人的地獄,但卻是她的天堂。
對,這是眾人地獄的死門,當卻是她通往天堂的生門。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這個普通的女人,在戰爭的壓迫威脅下,信仰搖擺過無數次,可最終她選擇了信奉善,回歸自己的真實的內心。
這是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去年的電影《戰爭天堂》的最后一幕。這個經典的場景,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閃光,善意的流淌。這才是電影之所以為藝術的最高級存在。
電影可以提供娛樂,但教化功能也是電影的應有之義,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始終是“高尚”最后的避難之地。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無疑用《戰爭天堂》保護和詮釋了人類最偉大的高尚,即在人性淪喪的戰爭中
(芷寧寫于2017年5月1日)
畫面精致、耐人尋味的黑白片《戰爭天堂(Рай)》所述的劇情也和二戰、集中營有關,在此類題材被頻繁講述拍攝的情形下,人們或許會想,如何還能拍出新的東西、新的感覺,已八旬的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導演給出了這個答案。
如何評價一個人在戰爭中所處的位置和所做的事情,似乎不是凡人所能勝任的,康查洛夫斯基讓片中的三個人在天堂之門前接受問詢,顯得有些意味,一個人如何被蓋棺定論,這大約是一位八旬老人思慮過的吧。
也有人質疑這種呈現手法,認為這樣的拷問不時地穿插于片中,影響了敘事節奏和觀影的流暢性,三個人分別坐于桌前,面對鏡頭的自說自話,像是在逐一回答一位采訪者的問題,而起初這個從未出境的采訪者的身份未明,最終揭曉時,會給人一種刻意設計感,從而增加了片中人和觀眾的距離感。這種觀點多少有些多慮了,在影片的行進中,觀眾已能猜出詢問者的身份,如從女主人公奧爾加發型的巨大變化便可看出端倪,而這樣的穿插拷問,仿佛具有很強烈的代入感
[原文鏈接]
去年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了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自《安德烈·盧布廖夫》(1966)以后的五部作品,看嗨(shui)了一大批觀眾。
而今年即將展映的唯一一部俄羅斯新片,就是塔爾科夫斯基自學生時代起的親密搭檔、好友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Andrei Konchalovsky)導演的《戰爭天堂》(2016)。本片以二戰為背景,以獨特的形式講述被關押在集中營的俄國女貴族的救贖故事。影片無論在主題、場景還是意象上,都能讓人找到兩人共同編劇的、塔氏早期作品的痕跡。
戰爭天堂:典型又不典型的二戰集中營影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2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