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一個人癡迷一樣東西往往源于很普通的原因,就如電影《影迷》中的菲利普,當他的女兒降生時,為了記錄女兒的成長,他買了一部攝影機,就此與電影拍攝結緣,之后他享受著拍攝的快樂,也承擔著拍攝給他帶來的種種苦惱。這部大師導演,基希洛夫斯基早期的作品展現了一個普通工人陷入一種對電影拍攝的癡迷后,在自己游刃有余的電影世界和現實世界中的歡樂,心酸,與無奈。
相信每一個曾經癡迷于一項愛好的人都多少能夠體會菲利普的生活,當你喜歡一樣東西,一件事時,它對你的意義已經往往不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簡單,它甚至就是生活本身。而正因為它是你的愛好,所以也就注定了你不可能全身心的去投入到其中,因為“愛好”往往意味著“業余”,它不是你的職業,而我們卻不得不把太多時間投入到經常是你不喜愛的工作上去。菲利普只是個工廠物資部門的員工,它的本職工作就是去為工廠采集物料,相信這不是一個會令人熱愛的工作,而電影,準確的說拍攝電影則是他喜愛的事。癡迷者經常會面對他的癡迷物和現實世界的沖突,當他從癡迷之事中得到更大的快樂時
在七十年代末社會主義的波蘭,工廠采購員菲臘買了一個膠片機拍攝剛剛出生的女兒。廠長讓他拍廠里的紀念晚會,結果得了業余影人獎。這讓菲臘更投入于電影,為此他的妻子并不開心。老板左右了菲臘的影片創作,這讓他很難受,菲臘瞞著老板和電視臺的人聯絡,他的導演生涯逐漸上了軌道,妻子離開了他,公司的史哥也離開了,菲臘毀掉了自己拍的菲林。
一個因為電影而成長中的男人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這部早期的劇情片里,出現了一個悖論式的問題:當男主角開始他的電影生活時,他一方面在接近生活(借由攝影機,他得以看到更多東西,更多社會的真相),但他也在遠離生活(他失去了家庭,他的妻子帶著他們的孩子離他而去)。兩種生活是同質不同面的,因為菲利普電影人身份的獲得(差不多在同一時間段他女兒出生了)兩者發生了聯系。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偽悖論。因為造成這一切的是菲利普自己,而非真的是他的電影。另外,他對電影的拍攝是帶有某種自發性的。他對紀錄方式的選擇更多的是出于感性,而非理性。他對家庭的態度也是如此。他行使著他的責任,但是他沒有真正思考過當他的孩子出生之后,他究竟該如何承擔責任。
真理具有不確定性。沒有統一的、絕對的標準。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影片中借扎努西和他的電影說出了這樣的觀點。菲利普對這樣的觀點很感興趣。好像這可以成為他行事的一個合理的理由。但也正是這種標準上的彈性使得菲利普的問題不但沒有得到疏解,反而趨向崩潰。他缺乏行事的準則。這是菲利普走到這一步的根源。事實上
克日什托夫·扎努西新作,影迷是如何煉成的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31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