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希斯萊杰塑造的小丑太過經典直接導致了對于前傳1的相對性忽略。
故事的開始就注定了這個超級英雄的悲劇色彩,也直接傳達了諾蘭的悲劇主義情節和他對于正義的思考已經到達一種左右互搏的境地。無論是個人的思想高度,還是法制系統的對錯周全與否。諾蘭給我的感覺是對于自己的否定,或者是對于一切的否定以及其兩面性的思考。作奸犯科是懲戒已經墮落不堪的人和城市,善良直至卻被自己拯救的人多殺害。這是巨大的諷刺。影武者聯盟有組織的為了罪惡,要消滅一切。我想如果我更能知悉圣經的文化,就會多少理解更加。最后是誰也不能代表誰。以為是正義的不過是喪心病狂,可你槍口對準的又或許是救世主。這不是一個單層單性思維的東西。
影片的前半部分用了諾蘭慣用的倒序、插敘干凈利落的介紹了布魯斯的過往,我第一次注意到了快速剪輯對于影片節奏的加強。Bruce的父親建造的大橋是為了造福高森市,而batman又將它毀滅換一種方式來保護這座雖然已經墮落不堪的城市。
俠影之謎若說有瑕疵的地方就是過于著重于蝙蝠俠的英雄主義,而忽略了更個體的東西

與Tim Burton的蝙蝠俠相比我更喜歡這一版,Batman被賦予更多的人性和豐滿的人物形象,陽光下的哥譚更加能夠顯現出其中的罪惡,腐銹的高架鐵路,搖搖欲墜的房屋,彌漫著白色的肆虐的迷霧。老版的反派似乎都有著值得同情的地方,自身也是偏向于逗比性質的神經病和瘋子,這樣的反派并不能讓人深惡痛絕起來,反正我是挺喜歡里面的Joker和Riddler的,變態的可愛。英雄的崇拜需要對比,而老版的蝙蝠俠卻只能讓我感到他對于美色的難以抵抗,以及從來不用大腦的傻逼逞英雄的方式。而這樣的趨勢在過去的蝙蝠俠四部曲中愈演愈烈,以至于最后實在有點難以下咽。
這一部開始的新的系列,用了很長的時間鋪墊Bruce Wayne的自我抗爭階段,而且反派的勾畫也是明明白白的敵對面,這樣才符合超級英雄電影經典的無腦對抗情結,才能突出一個英雄的個人崇拜,至少在黑夜中Batman出現的時候能夠驚呼一聲媽的真帥。而相比之前一部比一部丑的Batmobile,重裝甲車簡直給我一種簡單粗暴的快感,雖然蝙蝠俠第一部的時候蝙蝠車也是很帥啦但是后來的造型實在是讓人硬不太起來。

富家公子布魯斯·韋恩(克里斯汀·貝爾飾)童年目睹了雙親在哥譚市街頭被歹徒槍殺,內心留下了陰影,他一直想找到機會打擊犯罪匡扶正義。于是他開始了在世界各地的修行,一個叫杜卡(連姆·尼森飾)的武士傳授了韋恩高強的武藝和堅韌的意志力,韋恩很快擁有了消滅邪惡力量的能力,同時他被影武者聯盟看上,聯盟的首腦忍者大師想要邀韋恩加入他們的行列。
重返哥譚市的韋恩發現這座城市已經被暴力和罪惡所籠罩,韋恩企業也被厄爾(魯特格爾·哈爾飾)掌控,成為一個唯利是圖的財團。兒時的好友瑞秋·道斯(凱蒂·霍爾姆斯飾)是地檢署的助理檢察官,但由于黑幫勢力早已收買了高官政要,她一直無法伸張正義。
韋恩決心和當地的惡勢力斗爭到底,在老管家阿福(邁克爾·凱恩飾)、警官戈登(加里·奧德曼飾)以及韋恩企業的老員工盧修·福克斯(摩根·弗里曼飾)的協助下,布魯斯·韋恩化身為打擊犯罪的蝙蝠俠,只身對抗著威脅哥譚市的邪惡力量……
在眾多美式漫畫英雄電影中,[蝙蝠俠]是個特立獨行的異類——不單是指它另類詭異的哥特式風格

杜卡和光頭大師要求少年蝙蝠俠把一個殺人犯的頭砍下來,說是為了幫助少年蝙蝠俠根除同情心,因為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少年蝙蝠俠不肯,說同情心是他的立身之本。杜卡說你現在沒有退路了,少年蝙蝠俠似乎從這句話中感受到巨大的威脅,突然就對光頭大師和其他影武者的師兄弟下狠手并縱火燒屋,也不知道這些人何罪之有?英雄在打斗時殺人都算是自衛,看到手無寸鐵的Ducard要滑下懸崖可不能不救。杜卡露出大Boss的猙獰面目后,把蝙蝠俠壓在懸梁下,說你當年救我一命,我也不殺你,就讓你被燒死
這部電影在我上學的時候,我曾經在北京電視臺文藝頻道已經停播的節目《環球影視》里看到過。那時《環球影視》是個非常不錯的節目,里面的“電影top10”和“電影精選”讓我癡迷。尤其是“電影精選”,以詳細介紹電影劇情和花絮為主的“電影精選”是讓我那時過電影癮的最佳途徑。這部電影我就是在“電影精選”里看到的。后來再看這部電影,便頗為懷念《環球影視》。片中扮演“蝙蝠俠”的男主演是演過《機械師》的極端敬業男。為啥叫他“極端敬業男”呢,因為他為了《機械師》減去了將近60斤……從一個健壯的男青年變成了皮包骨頭的變態憂郁機械師。電影中的那輛車真是皮實。另外很多人詬病劇情,這部電影的劇情的確是經不起細致地推敲,但看個樂子而已,太較真兒你也難受我也難受。片中那個正義的檢察官女主角長相真是難看,不僅歪嘴,還總是凸點兒,這讓血性漢子蝙蝠俠情何以堪!
2010年5月24日

《蝙蝠俠:俠影之謎》每刷短評匯總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