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9 05:33
首映:1993-12-27(愛爾蘭)
年代:1993
時長:133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8.8
觀看數:77549
熱播指數:224
來源網:三年網
《因父之名》關于冤假錯案題材,非常不錯
老裘利,逼供的警察,做偽證的警長,巴克典獄長,都是父親。
就只記得開始時老裘利在港口送別兒子,對他說,live son.
然后我還有一個感覺。
就是,很多事情不是解決了,只是得過且過了。電影的安排是向戲劇性低頭了,很多事情連對錯都講不清,何況談什么審判。
司法,社會,家庭。
沉郁頓挫。
當年逼清官上梁山的民憤又再次招致新的民憤,司法不容褻瀆,清白不容褻瀆。誰有罪誰無罪,誰煎熬誰獨善其身,真的說不清楚。
那司法是什么,法的本質是什么,如果法和司法是向多數派妥協,多數派又在滾動
我認為,《以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說不上是一部純好看的片子,它帶給人們更多的是觀后的深思和震撼。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也是英國司法史上最黑暗的司法不公的案件。《以父之名》主要講述的是:70年代的北愛爾蘭,倫敦市郊酒吧因恐怖分子放置炸彈發生爆炸,事后警方拘捕來自北愛爾蘭的謝利及其好友,被控以誤殺罪,其父也因而受到牽連。事隔多年,謝利得悉有關當局隱瞞事件真相,令眾人無辜含冤入獄。片子演繹的父子情深非常感人,作為混混的gerry被逼供六天都沒有承認有恐怖行為,而第七天被警察威脅要殺了他父親,gerry最終屈服了。然而,最后幸得女律師鍥而不舍的追查,終為他們平反。
私憤和公憤在本質上還是有區別的。在這部影片當中我們看到了司法和民意之間的沖突。影片以愛爾蘭動蕩的街頭,騷亂的人群與武裝到牙齒的警察的激烈對峙開始。在那幾乎是全民保持著血脈膨脹的狀態,不停地游行示威的場面。而這種情況下,個人的言行上稍有不慎,就會被推向人民公敵的位置。在不殺之不足以平民憤的情況下
小混混遇見大惡霸,付出慘痛的成長代價,還搭上全家族。鏡頭前的父親,和鏡頭后的母親讓人心碎。
虛頭巴腦的主義比不上一個為無辜人四處奔走的弱女子。
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撞上惡霸嚇得屁滾尿流,見到家人又揪著童年傷痛使勁嗶嗶叨發泄憤懣和恐懼。這段看得異常無奈,很多成長都是踩著周邊人的忍耐和寬容走出來的。
音樂都很棒,原聲搜集:
信仰是一種超越時間的存在,要做強悍的自己,不要做命運的懦夫,要努力抗爭到底,否則很可能讓別人毀了自己的一生。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任何人身上,到頭來只有自己才能幫助自己。
做錯了事情不要一錯再錯,要勇于承認才活得坦蕩。
一輩子不要碰政治,不是人玩兒的。
英語說的好不好與口音無關。
西方的人性化和兇殘是中國的加強版。
故事簡介 我就不說了。這是我看過最好的電影之一!看完之后,我想了很久,連英國這樣的民主國家也會有冤案,當然有時代的特殊的問題,但是人性是一樣的,無論時間還是國別,我想說的是在我們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制度”之下有多少冤假錯案?我不是想翻舊賬,我只是想說如果我們的制度還是沒有改變還是人治大于法制。我們這個社會里的每個人都沒辦法逃避,每個人都有可能含冤。這是一列在風雨之中高速行駛的列車,你我都不是看客,你我都是乘客。我們要捍衛憲法賦予我們的權利!我們要言論自由,我們要游行示威!不然社會看不到這些陰暗,我們無法發聲,也就只能等死,任人宰割!我們要法制,要自由,要民主!
我在悲憤交加的情緒中看完這部電影的。我被徹底震驚了。在這個法律健全,西方現代民主之源的英國,上演著如此大的冤案,真是諷刺之極。我以為像中國的乎格吉勒案只有在中國才會發生。我錯了。起碼最后除了平反,中國還會追查當年的辦案人員,而英國,卻沒一個當年的辦案人員受到懲罰。這就是所謂的西方民主?這就是所謂的司法公正與完善?
想起愛爾蘭共和軍的恐怖襲擊,我就想起中國發生的昆明恐怖襲擊后,英國外交部還有媒體的傲慢還有偏見。看看英國如何對待他們的恐怖分子還有無辜的愛爾蘭人的
《因父之名》關于冤假錯案題材,非常不錯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4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