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11 08:09
首映:2018-04-04(中國大陸) / 2016-10-07(釜山電影節)
年代:2016
時長:93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6.5
觀看數:84403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清水里的刀子》:展現人性與生命中的共同境遇
群山間的一個小村子里,一個老頭的妻子去世了,遵照傳統,兒子提議殺了老人多年養大的牛進行祭祀,“搭救”亡者。電影講述了自從妻子死去,一直到牛被宰殺的三十多天里發生的事情。
故事發生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個叫西海固的地方,這里氣候干旱、水源奇缺。連綿不斷的黃土裸露的群山,如果在一千米的高空往下看,這里應該是無比的荒涼,基本看不到人類活動的痕跡的。可是,就在這樣自然環境惡劣的地方,生活著一群人,他們信仰伊斯蘭教,隱忍地掙扎的生存線上。
在整個的觀影過程中
每一代人都有理解死亡的方式,死亡,生命的最終的虛無形式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理解下,它成了故事,成了情感,成了懷念。
在談論生活的時候,我們會巧妙的避開死亡,但死亡卻不會消失。它如鬼魅,在陰暗的墻角竊笑,因為它比人類更清楚,萬物終歸死之寂。
這種感覺由來已久,在看《清水中的刀子》的時候,這種感覺尤甚。
在我過去的生命歷程中,經常聽見老人們談論死亡,他們談論的方式和死亡本身有很大差異。他們更在意的是,死期將至的時候,兒女要在身邊。這大概是對生最后的留戀,用要求的方式
是不是開始有人不懂大是什么意思?后來才知道跟我舅舅們叫我外公一樣,不過那時候是叫“答”,可能寧夏那邊發音不一樣吧。
老頭對生活的講究,用壺洗臉洗手洗胳膊那一段都洗了三遍,也可能是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吧。
最后牛被宰的那天,老頭不愿看到選擇趕集去,后來到墳地,使整部電影達到高潮,墳地代表無常,無常即是生死,所以老頭內心是在思考生命的意義,有時候覺得人不如牛。
講實話,這類電影看一遍我不是很能帶入進去,體驗很深,看完還很蒙圈。
本來想著短評一下,但是畢竟映后導演見面會,所以寫一些:
如題,一部紀錄片,記錄了老伴兒死去,準備在40天時宰牛的生活記錄。是的,這就是電影的全部了!所以,我得承認,片中一度昏昏欲睡,因為,基調就是緩慢的。片子就是導演將所有的部分“記錄”下,而后按自己想要的順序剪輯。記錄時,導演自己也說了,很多沒有太刻意的營造,只是順勢而為罷了。全片屬于那種陰暗的氛圍,導演喜歡這樣的拍攝,當然也不排除符合片子的核心。因此,敘事與情節在片中沒有,只有記錄,通過導演的視角展現了這么一段故事。
不可否認,本片攝影的場面與風景是個人喜歡的自然,導演為了集中體現人物,片子的比例刻意為4:3并且結合很多類似西方古典繪畫的藝術,營造出陰郁的氣氛。主角是失去老伴兒的老人,還有一頭即將死去的牛,主題顯而易見。個人覺得導演用了比較客觀地視角記錄了下來,透過導演自身所想表達的,全片未采用配樂,也將某些原著中的超現實內容舍去了。
最后,拍攝地是回民聚集地的西海固。宗教的習俗不可避免,開篇即為當地習俗的送葬,伴隨著念誦經文的聲音
生不擇日,死不擇時——《清水里的刀子》
今天介紹中國電影《清水里的刀子》。
片名Knifein the Clear Water (2016)。
影片改編自史舒清同名小說,講述發生在寧夏西海固的一件小事。
寧夏西海固身處內陸,有著“十年九旱”的說法,常年干旱,是大西北的不毛之地,被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確定為全球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
一位穆斯林老頭的妻子去世。生老病死一直是人生大事,按照穆斯林的習俗,生者要搭救亡人,為死者做一些積德行善的事情,方便死者能夠離天堂更近一些。
佛教中會有燒紙等習俗
生死不止,真理雖永在而不可尋。
結尾處,一座座墳包像一座座山峰微縮成一個小世界,生死不斷輪回,無數人走過祖先埋葬的地方追問著生死。
在影片當中,可蘭經貫穿始終,清晨有它,夜晚有它,新生兒第一句聽到的是它,亡人死后聽到的是它。
可人非牛,不可知生死,只可活著,在可蘭經真語的召喚下走向生或死。
《清水里的刀子》:展現人性與生命中的共同境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8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