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打來電話說下午去看電影吧,我問看什么?她說《哈利波特7》,于是不禁愣了一下,原來都拍到最后一部了,那就去吧。但保險起見,我還是簡單瀏覽了一下時光網,結果首先是8.6的高分,至于“一句話評論”、“幕后制作”和“花絮”,甚至是影評都是清一色的褒揚,所謂“在系列里讓你印象最為深刻的作品。”
然后就去看了,然后就上當了。
首先我并沒有閱讀過第七本小說,原著我只讀到第四本,電影也是斷斷續續地看到第四部,但觀賞一部改編電影的前提顯然不是要通讀原作和通覽前作。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完全是一部充滿噱頭的圈錢爛片,也許它唯一的亮點就在于這部電影叫《哈利波特7》,當然也許這點就足夠了。
首先故事松散而隨意。全片一共就兩條線,而黑暗勢力那條線幾乎弱到可以忽略不提,開場的時候伏地魔老大召集一幫小弟開了個會,最后結尾輕輕松松撬開了鄧校長的墓并拿走了魔杖,至于中途老大以及老大的小弟們露臉鏡頭長度加起來還不及哈利與赫敏在某片大石頭上淡逼的長度,更重要的是這條副線幾乎沒有給主線的發展施加任何壓力

十年了
實在是不知道要怎么來形容哈利波特在我人生過去的十年中扮演的角色。
好朋友?精神支柱?家人?前進的動力?還是 安慰? 大概怎么說都不為過。
我媽總是說我這個人沒有長性,做事三分鐘熱度。所以這十年間她最欣慰的時候大概就是看到我坐在沙發上安靜的翻看一本本已經磨得發白的哈利波特。
小學六年級的時候養成了一個“壞毛病” 每次期末考試之前都要把所有哈利波特搬出來重讀一遍,好像讀完了,考試才能安心。于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要讀的數量越來越多,考試成績倒是越來越不理想(哈哈) 但是我一直樂此不疲。掰開手指算算,從六年級到高一來美國為止,大概每本書都被我翻過了8遍以上,但每次看都會有新的驚喜。
房間的書架上有一層的位置是專門為哈利波特留著的。中文版,英版,美版,還有一切我能找到的相關書籍全都有。地上還有個寶箱,是哈三發行的時候我在書店軟磨硬泡求來的裝書的紙箱,里面塞滿了我能找到的一切周邊產品。抽屜里還有一本厚厚的剪報,是那幾年各種雜志上關于哈利的一切報道。
那真是一段瘋狂的日子。

不曉得是不是久了沒有娛樂,因為一直在工作工作,一天接近13小時。所以張大嘴在看,像個白癡。
一開始我就哭了,因為赫敏對她的爸爸媽媽說了那句“一忘皆空”,然后,她將永遠的消失在父母的記憶中,所有的生活印痕都被抹去,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多高的覺悟啊。
隨后她就加入到戰斗中去,在戰斗中,她表現和發揮得很好。我很喜歡赫敏。正直,努力,堅韌,聰明,還很漂亮。也很喜歡這三個好朋友,他們的故事陪伴我的高中和大學,還有現在的工作。
我度過了快樂的2小時16分。

從我還未成年的時候就開始追這些書,那時候雖然我也老大不小但還是寧愿天真的相信魔法世界是真的有,那時候電影才只拍了一部,那時候看完書再去看電影覺得把書拍得活靈活現......
書一如既往地引人入勝,越來越好看,電影是越拍越爛,直到5開始知道David Yates拍到底都不會被換得時候我就對電影絕望了.....
所謂期待越高,失望越大,反之前幾部(尤其鳳凰社)的極大失敗讓我對這部已經完全不抱希望,只報吐槽的心態觀看,反倒覺得這部拍得還不錯。
首先優點是新的人物演員還是選的基本都很到位的,比如老伏,比如新魔法部長(這個純屬對bill nighty的個人崇拜),但也有不好的,比如某導演的瘋老婆,簡直比演話劇還夸張(折磨hermione的時候用不用臉對臉的壓在人家身上!)
當然這是相比3,4部新演員的極其失敗的選角,那個盧平,還有他老婆,尤其是嫩牛五方來演帥的沒邊的校草,失敗到徹底毀了我對書中人物的美好印象,給我造成了陰影,比如我至今都很討厭盧平!
以下按電影劇情大概順序評價,好壞穿插。(思維模式混亂,劇情順序寫寫就沒了)

很多人很多時候都在感嘆,不知道什么時候,自己就不知不覺的老了。
看完《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以后,自己在空蕩蕩的宿舍里淚流滿面。
或許像我這么大年紀的孩子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哈利波特的大名,他早已成為一代人的文化符號,成為每個孩子記憶里不能抹去的記憶,接力一般的陪著我們走過荒漠人生與絢爛的青春。
第一次看哈利波特是小學畢業的時候,之后有一次隨父母去北京,有親戚給我買了一套四本正版的哈利波特,如獲至寶的在歸途的火車上看起來。
只是那樣快樂沉浸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中。
他是一扇門,為我打開一個豐富想象的世界,那是與之前所有看過的童話故事都不一樣的世界。
英國的老式蒸汽火車,高聳的哥特式城堡,溫馨古怪的教學樓,各種神奇的道具與咒語,神奇的植物與變形動物,白色的貓頭鷹與龍,魁地奇與最新型號的掃帚,破釜酒吧與對角巷。。。。所有的一切,羅恩,赫敏和哈利波特,好像三個人成為世界上最穩定的感情組合,無論面對怎樣的強大黑暗,總能在各種好人的幫助下,戰勝一個又一個的困難。
總覺得這樣的童話能夠永遠繼續下去

電影不錯。
戰線拖得太長,我都已經忘記了什么時候看得原著,原著是什么內容,或者,究竟,我有沒有看過原著?
昨晚上萬曉利很給力,越聽到后面我越投入。無奈整體情緒不給力,有些憂郁。這些憂郁,部分來自萬總的歌本身,部分來自自己最近的思緒,部分來自龍應臺。
“大江”動搖了我的兩個想法。之前我還跟人聊起,我覺得我內心里還是挺愛國的,因為某某,某某,不自覺的就流露出來。現在覺得,嗯,什么叫愛國?那些八年抗戰中意氣風發參軍的年輕人,不管是投國軍還是投共軍,都是抗日衛國,結果日本人敗了,走了,自己開始內戰,稀里糊涂死了。這個為國捐軀,算為的哪門子國呢?大的歷史潮流下,個人的命運真是,如螻蟻。
再者,我們中有多少人,真的認真聽過父輩,爺爺奶奶講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經歷呢?我們多數都只會嫌煩吧。“哎呀,別說了,你都說了幾百遍了。”其實,他們只是很多次的開了個頭而已。即使聽了,也只是被迫著,聽過就算。歷史,就這么成為歷史了。
我們經歷的東西,以后的孩子們,也是不要聽的。
今天在家里跟朋友一起,他吹簫,我彈吉他

《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上)》拉爾夫·費因斯主演,各種延伸過頭的想法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