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片子在當時的年代算史詩級的,人物豐滿,格調悲壯。片中的反角方伯謙刻畫得栩栩如生。影片這樣經典,是因為當時的基本價值觀是正確的,正義的。如果今天拍,很難這樣。因為今天已經普世了,和平了。現實中的方伯謙,要么位高權重,要么名滿天下,會用各種方式來給鄧世昌們抹黑的。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文化之敗,實甚于甲午海戰之敗。

觀《甲午風云》
詩/碎歲
如今我們生活在炮灰里
由于你們的存在,英雄們
我不能說自己是最痛苦的人
一百二十年后,你們的子孫嚼著轉基因主糧
沒人去聽那首《十面埋伏》了
推開房門:樹枝上結滿了摻沙子的炮彈
未來他們生活在云朵中
前提是閃電不去劈擊空中的家園
天地良心!他們胎死腹中不是因為有個淫蕩的母親
正如人類不關心肉食來自另一種生靈
動物們不會憶起人類的往事
它們在廢墟上玩彈殼,退化成比人高級的物種
1894,我把這個年份輸入谷歌
我拔下電源——我試著不讓殷紅的海水漫出

我一直都存疑著一個問題,因為自己內心的信念舍身取義慷慨赴死的人,能不能算得上民族英雄?或者,更簡單的一個問題就是,在抵御外辱中雖然做到以身殉國卻打了敗仗的軍人,算不算民族英雄?就比如兩個甲子也就是120年之前的同一個甲午年,在那發生于威海劉公島海面上、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鐵甲船大海戰的中日甲午戰爭中,那個在歷史記憶中被定格在為國請命捐軀畫面上的北洋艦隊致遠號管帶鄧世昌,他算不算得上民族英雄?
在我的理解里,所謂民族英雄應該是為國家為人民抵御了外辱入侵、報國安邦起碼不是打敗仗的人物才能擔當得起的。今晚連續看了央視六套兩部關于中日甲午海戰的電影,雖然一直不怎么喜歡這種帶有沉重悲慘話題的電影,卻不知為何也能不眨一眼不漏一處從頭至尾地把影片看完,無論是拍攝于半個世紀之前的老電影,還是不到兩年前上映的新電影。我想之所以如此,可能有個看起來既矮窮搓又高大上的原因——給自己普及普及歷史知識又讓自己從中去反思反思點什么,這是因為從中日甲午海戰給兩個國家的歷史進程帶來的影響進行反思

史實證明,劉步蟾是名愛國將領。面在有段時間里,由于史學界輕信一個英國人的話,一直將他誤以為方伯謙式的人物。

聽公眾號講現在流行的清宮劇,批判假劇情同時提起了已故的李默然老爺子演的甲午風云,所以上來留言,《甲午風云》是我剛上學的年齡在家看的,一個炎熱安靜的下午,小男孩的我調皮搗蛋,崇拜英雄,濃眉大眼的李老師扮演的鄧世昌威風凜凜,雄姿英發,我記得演到鎮遠號撞擊敵艦同歸于盡的時候,我哭到不能自已,難受了好幾天,從此,鄧世昌就是我心中的英雄,也是偶像。再大了點,看連環畫小人書,對甲午海戰有了更多的了解,鄧世昌在幼小的心靈里的英雄形象更是不能磨滅。前幾年李老師去世

評價:說實話,新中國初期拍的戰爭影片有許多是很不錯的。也許是那時剛經歷過多年戰爭的緣故,戰場效果處理得很動人,很有真實感。個人認為影片詮釋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可能人物內涵上表現得淺了些,但對于電影入門者卻是個很好的引子。
推薦點:勿忘國恥。

《甲午風云》隨感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22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