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無數次被劇中的臺詞雷到,明明對演員的表情無語汗顏,可相信所以看過《李雙雙》的人都發覺,我們并沒有在心里產生排斥與厭惡,而是安安靜靜地看完了整部影片。說起來,編劇和導演都很奸猾,他們把最誘人的巧克力裹在了外面,所有人一咬,發現原來是一顆發霉了的花生。
電影的亮點就亮在通俗文學的既定藍本上,男弱女強,“妻管嚴”或許在現實中遭人詬病,置于文學作品中卻是暢通無阻,春暖花開。人性本惡,見不得人家飛黃騰達,也看不慣別人懦弱窩囊。可一旦銀幕中處于優越地位的男性角色在纖細的女性面前低聲下氣,所有的弱者會慣性將自己套用在女性的身上,讓李雙雙來替他們完成難以達到的心愿。因而,喜旺拿老婆無可奈何的時候,屏幕前的弱者們歡樂了,雙雙仍離不開老公的時候,他們又產生共鳴了。弱者們在自卑在臆想在自我治愈,渴望真正回到現實時,遇到強者不再感到吃味。
創作者就是拿著這么一塊寶貝,讓電影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離不開它其中的某些東西。“集體主義”那種特二氣的思想早被時代淘汰,但人的內心從未完全進化,所以他們像吸大麻一樣

東方主義的視角看中國的片子,我是中國人;窺奇的心思觀察人物的言行和場景的變幻,仿佛那段歷史于我是陌生人。教育意義的電影,意識形態的電影,娛樂的電影
張瑞芳不夠漂亮。只是我在想以我的眼光和想象力也看不出那種發型下臉色的性感。整個看片過程中一直禁不住想象我心目中的現代性,盡管有關此的所有均來自于昆德拉的小說或是別的讀物,而如今它塑就了我。這是一部媚俗的作品,在某些說教的場面表現的尤其充分。人物在理直氣壯的說教的同時,以一種不以為意無可察覺的仰視和高高在上感睥睨眾生。
張瑞芳憑此片獲得殊高贊譽,我以為是電影的原因和她本人相關性不大。她的表演沒有超出時代獨具一格,李雙雙的典型倒是反應了那個時代的某些想法。喜旺的扮演者仲星火,想我是孤陋寡聞而未有所聞。片子里他的表演最為出色,雖沒有脫離時代典型氛圍對于形象的渲染,然而典型中不失個性。這個符號化的人物在他的演繹下,人情味十足。
皇家的審美品位真是影響深遠,那個年代所有人對農村美學都略通一二
政治課老師偷懶,放這部老電影代替講課,說老實話我沒理解他本意是希望我們從中感悟些什么,想來大多數同學也不會有這感悟的閑心。
孤立地看,電影本身還是不錯的,比較單純,意圖明確。就是今日仍令同學們笑聲不斷。
但我在看的時候一直在想的是,它的拍攝背景是什么?一定還未到那十年。因為我們知道那時候出品的“文藝”作品比如樣板戲中,是沒有此片中這樣的男女感情描寫的。
果然,本片是1962年推出的。
1958年,“大躍進”開始,農業戰線“喜訊”頻傳。在這個背景下作家李準下鄉,歷時兩年寫成小說《李雙雙小傳》,在《人民文學》1960年第3期發表。因受歡迎,隨即獲得電影化的機會。作者親自改編劇本。當時形勢已變,小說里故事情節原本是圍繞“大躍進”中婦女辦食堂來進行,而此時公共食堂政策已經破產,中心事件便改成了農村如何發揮婦女勞動積極性,正確開展評工記分。按此拍成了這部電影。
《莊子·在宥》有言:“幾何僥幸而不喪人之國乎!……一不成而萬有余喪矣!”“大躍進”的牛皮吹爆了不打緊,緊接著帶來的就是“三年大饑荒”

大字報如同天涯帖子?那時的人顯得純樸。
怕得罪人的沒跟人吵過架的無事樂的平頭喜旺的男人臉梅艷芳似的臉的妻子雙雙(隊長)敢于發表意見,兩人夫妻生活顯得有趣。他要求她做事要放點人情,給不肯干活的副隊長多計工分,很有革命氣息的她不肯,但是她還是生理上離不開男人,于是受他的制約。如今的女演員都要形象好才可當主角,像以前的演技派可就難當主角了。男人們一起走了,她只好去照顧她。
一個城里老臉男人來相親,但是那個女團員已經有自己的對象,于是雙雙幫忙拒絕,支持他們的婚姻自主。
喜旺覺得女人太強勢,沒有面子,跑去跟某老頭住,搞副業,說要給他做飯。
一首歌歌詞不錯:清清小河水,流到黃崗上?

我國著名導演吳貽弓先生于9月14日凌晨不幸逝世,使中國失去了一位卓越導演,中國影迷失去了一位高呼“電影萬歲”、創建“上海電影節”的杰出電影人。為紀念吳貽弓先生,我專門重新觀看了魯韌導演、吳貽弓副導演、李準編劇,1962年拍攝的電影《李雙雙》。
這是一部老電影,距今已快60年了,但仍不失為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作,對當代中國新農村建設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該片以“大躍進”為背景,通過快言快語、敢說敢做的女社員李雙雙同膽小怕事、一團和氣的丈夫孫喜旺

1962年,李準|向新人物精神世界學習探索——《李雙雙》創作上的一些感想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21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