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產電影興起過一股青春片潮,從淪為笑談的“早戀、叛逆、墮胎”橋段等等來看,這些片子拋去技法等等層面不談,似乎都在觀感上有一種極大的距離感。也就是說,這些片子的創作者是在拿著在自己心里對“別人”青春的想象,或者說,意淫,描繪出一個大眾看到說,哦,這他媽就是青春啊的校園世界。不是說類型化的敘事就一定錯在哪兒,而恰恰是因為跳脫出來,借殼或者不借殼來說故事,特別是這類和我們的生活距離很近的題材,能夠體現一個創作者的誠摯。距離拉遠,讓所有人團團睡在自以為的幻夢里,醒來發現

看的時候氣死我了,咬牙切齒的那種。
我其實是個逃避型人格,因為我已經長大了,開始自己掙錢了,所以過上了隨心的生活,就忘記了我的青春期是如何的壓抑,是如何泯滅孩子的天性,當初我是如何想著要是我沒出生就好了,我死了就好了,可惜沒辦法,甚至沒有辦法脫離家庭的那種痛苦。
即使這樣我覺得我仍然不能算是最不幸的孩子,這個世界上比我不幸的大有人在,昨天剛看到一個新聞,男人的前妻有病去世了,他續娶的小媽把他前妻留下來的孩子打死了,鄰居說凌晨三點還能聽到孩子哭喊

《狗13》絕對是今年我看過的、最讓我反復思考的一部電影。不禁讓我想到我所經歷的幾件事情。
1,在我上小學的時候,那時候我家是做蜂窩煤生意。放學做完作業經常要幫父母把曬干的蜂窩煤搬到倉庫。距離其實不遠,二三十米,但對于那個年紀的我來說,沒有工具,徒手搬,每次4、5坨,又太頻繁,每周都要弄好些次,很多時候實在是不想弄。
有一次剛放學回家打開書包,我媽就要我快點做作業,做完了搬煤。那天作業其實也并不多,但我真的不想搬,所以就很不情愿,然后用哭腔說不想弄作業多。那天可能要搬的煤太多
電影快到尾聲的時候,李玩獲得了某個獎項,在回家的路上,爸爸開車,李玩坐在副駕駛,爸爸欣喜不已又百感交集,不停的說:“李玩長大了。你是我的驕傲,真是驕傲。”這時李玩一直缺席的母親打來了電話。李玩簡短的講了幾句后就把電話給了爸爸,爸爸對電話那頭語氣有點哽咽的說:“謝謝你給我生了個這么好的女兒”,說完就泣不成聲,李玩問:“爸爸,你和媽媽是怎么開始的?”。爸爸沒有回答,這個一直表現強勢的男人突然失聲痛哭起來。爸爸一邊哭一邊伸出那寬大粗糙的手掌捂住了李玩的臉

你怎樣理解《狗十三》中對少女成長和家庭教育的描繪?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