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從頭到尾都像是個萬般依賴母親的孩子,父親死之后,明明想要奪回王位,沒想到母親一個眼神就讓他下跪。我不認為他喜歡皇位,但也許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但至少他渴望自己母親的認可。所以奧菲莉婭喊他放棄決斗,他不肯。他要在母親面前證明自己可以,他害怕讓母親失望,他總是在意別人感受,總希望自己能做到讓所有人滿意。他自以為一切都安排的妥帖,一切都能顧得周全。可惜,自以為永遠是自以為。如果他夠聰明,應該能想到一個毒害國王的人同樣能毒害王子。他被王子的光環綁架了

孤獨是一種原罪,在難以救贖的誠惶誠恐的生命之間,亦可以滄海流枯,頑石塵化,微命若縷,赤心如炬。而孤獨上升到必須以一顆強烈的復仇之心,試圖戰敗殺死父親的哈姆雷特叔叔克勞迪斯時,那種無可奈何的晃動感和恣意感便深深的扎進奧菲莉婭的堅強又孤高的心靈。
他們偶然相逢于睡蓮涌動的水中,奧菲莉婭在洗浴之時夢然一般遇見了哈姆雷特和他的朋友。幾番說辭帶有一些刻薄的味道你來我往衍化出了生命愿景之曲。奧菲莉婭是個從小追隨王后的女官,棱角分明的山河氣質讓她的宿命里摻雜著柔夷和凄厲
當我們常常提起《哈姆雷特》這部戲的時候總會想到哈姆雷特這個主要角色。講到哲學中的虛無主義最關注的人物也是哈姆雷特,因為他是我們一致認為莎士比亞所塑造的主要角色,畢竟連戲名都是哈姆雷特了。
但我更想分析的是奧菲利亞這個人物,也就是哈姆雷特喜歡的人,因為哈姆雷特總是在接近虛無的狀態徘徊掙扎,雖然他的徘徊給我們分析者了一個非常好的分析機會但他最終還是沒有達到虛無的狀態,而奧菲利亞作為一個次要人物卻達到了哲學上所說的虛無狀態,也就是我想分析的。
首先

影片開篇的構圖和色調,都來自約翰.-艾瓦瑞特-米雷斯的畫作,與影片同名~《奧菲莉婭》
靜謐的氛圍里,卻籠罩著愛恨情仇。
繪于十九世紀中期的這張畫,其精致哀婉的如文藝復興鼎盛之風。
張畫還為Gucci提供靈感,拍過時尚大片以致敬。
而服裝造型,
又像阿瑟-休斯那張
《奧菲麗婭》
還有1909年,英國繪畫大師約翰-威廉姆斯-沃特豪斯的這張

奧菲莉婭作為主人公無非是全片塑造的最完美的形象,尤其是結尾升華的處理,將本片抬高到一個新高度。父親被誤殺后她對哈姆雷特的愛沒有減半,她假死,冒著一切危險見到哈姆萊特,對著即將上決斗場的哈姆萊特勸說,知道哈姆萊特的心意后沒有絲毫猶豫遲疑,轉身坐著小船離開。她不愛哈姆雷特嗎?她愛,她愛的真摯而深切。同時她也愛生命,無論是肚子里孩子亦或是她自己的生命。她尊重生命,同時也讓生命肆意綻放,她有很多機會自保,她可以像她的父親一樣小心翼翼尋求夾縫生存,去嫁給侍衛

高能預警片 【奧菲莉婭-電影(一個不一樣的Ophelia】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4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