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和你想象的紀錄片完全不一樣,簡單甚至是簡陋
可是,看著看著,我的眼眶不知不覺盈滿了淚水
油紙傘、稱、斗笠、羅盤、宣紙......
一門手藝的消亡,就代表著一座小型博物館的消失。
許多年后,做油紙傘的坎溫老人走了
戈壁上彈奏名族樂器的胡大拜走了
做稱老人也因為生病無法再做稱了
遙遙千年,我們曾有許許多多驕傲的技藝,可在這時間的長河里許多都消彌在了年輪里。
他們曾用一生的時間只做一件事,手藝是他們謀生的手段,是匠心的傳承。
“森林里的一顆樹,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顆樹,但是沒有他們

導演把這部片子取名為《尋找手藝》,“手藝”——“手工”和“藝術”,比工匠少了些正經,就像片子中的那些匠人們,樸實,卻精致著。尋找,因為他們大多在商業文明不夠發達,相對偏僻的地方。互聯網再發達,也沒有把他們連接起來。
而B站的彈幕中,不斷的出現“工匠精神”一詞。前些年,我們常說日本比較有工匠精神,他們的很多工藝,都有很好的傳承和保護。看完這部片子,才覺得,我們的手藝人更加了不起。日本的工匠精神幸運得能成為商業價值的一部分,讓工藝品能被人更多地看見;而我們的手藝人,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默默精致著。任憑窗外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他們也不曾讓自己手上的工藝卷入商業世界。這也給他們的消逝埋下了根。
片子中,不止一位手藝人說,刻度多少,簧片的厚度如何,這些都靠感覺了。就像武俠中,人劍合一,他們與手上的工具,手中等待切割的木頭已經融為一體,我們看得眼花繚亂的技藝,是他們的日常。因此,也不會有人每一步都記錄下來,供后人學習傳承。Again,失去了傳承的機會。
對大部分手藝人來說,手藝是用來謀生的,而藝術,…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失敗的紀錄片~給四星是因為這部片子在反抗傳統紀錄片所做出的努力~
這部片子中,有一部分是好的,有一部分極其失敗~中國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竅門,理論上來講,任何吃飯的手藝都有資格進入紀錄片~~但是這種手藝在我們縣隨處可見。隨著機械設備的出現,傳統手藝必然消亡~打個比方來說,我們做傘也好,染布也好,都是為了實用,紀錄片里面也提到這一點~就地取材!但是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比如花十天繡一個腰帶只要八十塊,但是機器做出來可能要二十塊~而且比你做的還快

尋找手藝:2017推薦,就這么回事:手藝人的真實現狀,能吃飽飯就不錯了談什么情懷!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04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