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前又把張國榮和王祖賢拍的倩女幽魂翻出來看了遍,結局還是讓我牽腸掛肚,難以忘懷。在豆瓣翻劇照的時候發現還有1960年的版本,今天便找出來看了看。
李翰祥導演的功力確實高,整部電影劇情有條不紊的給觀眾講述了聊齋里的這個故事,甚至在看電影的同時我還回憶起小時候看聊齋里這一段貪財會怎么死,縱欲會怎么死的片段。但是跟徐克監制的這一部比起來,在觀影過程讓我少了很多代入感,李翰祥的這一部就像講的是一位行俠仗義的落魄書生路見不平幫助一位客死他鄉的女鬼重新投胎的故事,但是徐克的這一部

看了影評才懂:
原來是寫清朝、民國時期的民不聊生,惡勢力權勢滔天,各種不法傾軋行為層出不窮,天下苦秦久矣。底層民眾,生活的壓抑而沒有希望,動蕩而不安。
這背景下,發生了反噬事件:寧采臣聯合燕赤霞反殺惡勢力BOSS,順帶解救被綁架平民——聶小倩的故事。這里寧采臣和燕赤霞既是象征所有普通民眾,也就是普通民眾自己。聶小倩既是惡勢力斂聚來的民脂民膏,也是不正當強占來為奴為妾的民眾等。
總的來說故事耦合和農民起義推翻暴政的概念。又有艷鬼——聶小倩的加入,所以故事容易傳播

雖然此片年代久遠,但是片中人物形象卻更貼近原著,也更吻合古代男女的情況。
最近,觀看老片時發現了這部片。影片中,男女情感得到了升華。女主的溫婉,不像是女鬼,更像是閨房小姐。男主也不是一概柔弱,有屬于他自己的能力。
與女主不似單純的私情,而是知己般的心心相惜。鬼怪也更像是,尋常百姓。大俠妖亦有道,人亦有道。

李翰祥的這版《倩女幽魂》(1960),只有79分鐘,只算是個小品,但以其古典文雅的格調,詩情畫意的氣氛,在李翰祥的作品中,也稱得上品味獨高之作。主演趙雷、樂蒂、楊志卿,以及飾演姥姥的唐若青,皆是當時的一流演技明星。配樂很好(著名作曲家姚敏制作),服化道、燈光布景都細膩。場景雖不多,高臺破屋,蓮湖琴閣,一場中元節民俗,一間賣字畫的文翰閣,都有味道。明確交代故事發生在南明,寧采臣(趙雷)以“茍存性命于亂世”的書生自謂,面對美色也會動心,但大節不虧

第一次看李翰祥導演的電影,選了倩女幽魂。他與胡金銓應是同時代,僅看布景、服飾和器物,還是符合古代風格的。畫面頗美,色彩相比胡金銓似乎豐富華麗一些。
背景卻是明清改朝換代之亂世,發生在南明,寧采臣和燕赤霞都是心懷家國的有志之士。兩人談論時事,皆有驅逐韃虜、恢復中原之心,也都有國破家亡、胸懷沉郁之悲,短短時間就有意氣相投。這也為燕赤霞幫助寧采臣抵抗妖鬼襲擾做好了鋪墊。用語文雅,偏書面化,古典戲曲影響在配樂、服飾、布景和對白等各方面,節奏相比于現代還是偏緩的

倩女幽魂1960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02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