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6 04:33
首映:1936-09-15(日本)
年代:1936
時長:87分鐘
語言:日語
評分:8.2
觀看數:21177
來源網:三年在線觀看網
【獨生子】人生悲劇第一章
這是小津安二郎第一部有聲電影,黑白風格與我們目前習慣的電腦特效,光影有巨大的反差。
這是日本普通人1930年代的生活。艱辛但沒有絕望,這里有日本人溫文爾雅美好的一面,助人為樂等。 工業化的進程我們也經歷著:污染、留守家庭等。
兒子注視媽媽,媽媽注視兒子包含愛意的微笑,印象深刻!
音樂好評
笠智眾也有過那么嫩的時候阿,開頭演老師的時候真是帥
另外想不到這時候小津的電影還挺愛哭的
攝影機放在車轱轆蓋上的創意挺有意思,男主角家里布置著許多歐美的時尚海報,和《我畢業了,但》的情況類似,看出當時小津略有歐化的思想,不過個人風格還是很鮮明的
城鄉二元的題材,和后來閩南語片的不同是,城市不完全是夢想破滅的場所,鄉村也不是田園詩,不過底層人民的互相關懷取暖都是貫穿其中,真實的生活流的電影,同時代的中國也拍攝了不少討論類似的失意年輕人的處境的影片
小津的電影,一旦開始看很快便愛上了。一年半以前看的《獨生子》是我看的第一部小津的電影,不得不感嘆,80年以前拍的這部電影,探討了一個永恒的話題: 親子關系,也討論了大學擴招帶來的社會問題。
母親是愛著兒子的母親,為了供養兒子讀書,為了兒子出人頭地,自己埋葬了青春,辛苦操勞,最艱難時甚至賣掉了丈夫留下來的房子和田地;兒子是孝順懂事的兒子,母親來了東京,兒子四處借錢給母親買好吃的,買新的枕頭,帶母親到處去玩 。
之前意氣風發要到東京闖一闖的老師, 被淹沒在都市的洪流里,做了賣豬排飯的老板;兒子大學畢業后在夜校兼職老師。
1900年日本的大學生為3240人,1930年突增到69605人,大學擴招帶來的“畢業就是失業”。
到底是誰錯了?
母親的付出沒有錯,供兒子讀書沒有錯,錯的是出人頭地的目標,兒子去東京求學沒有錯,兒子做夜校老師也沒錯。無論值不值得,生活都在繼續,人生都在進行,命運不是一個人定可以主宰的,付出了,行動了,就夠了。
對于習慣了獨生子女現象的90年代的孩子來說,大概比較難懂得影片里母親的痛苦。一個喪夫的女人,帶著唯一的孩子,也許是出于當時社會輿論的壓力,也許是出于對丈夫的懷念,無論是出于何種理由,沒有選擇改嫁的她一定是極看重自尊的。若不是那樣一種比天的自尊支撐著,她也無法度過那么多年艱難而孤獨的生活。
送兒子讀書這件事對于她就是最大的自尊,這是一場孤注一擲的賭博,兒子成了就能給她生為人最大的尊嚴,兒子輸了就一敗涂地。
她最大的不幸是從來沒有為自己而活,因為在那樣的年代,又是閉塞的鄉下,為自己而活這樣的思想該是多么的駭人。她沒有改嫁,守著孤獨;她無家可歸也要供兒子讀書,守著清貧。
所以當她信心滿滿來到東京要見識大市面卻看到一個失意的男人和一個沉重的小家庭時,那種痛苦來自于信仰的倒塌,來自于自尊的崩壞。
大概大家都會把矛頭指向兒子的不思進取,不求上進,可是換個角度看,他不過是世界上無數惆悵異鄉客中的一個,他年紀輕輕不知道往哪方面努力,他在人才濟濟的東京尚未成功,他沒有背景沒有社會地位
【獨生子】人生悲劇第一章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4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