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6 18:38
首映:2016-10-07(美國)
年代:2016
時長:117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7
觀看數:96091
來源網:三年在線觀看網
紅色藥丸:當我們在談論女權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么?
本文是看過《紅色藥丸》這部紀錄片后,對片中觀點的一些整理以及自己的發散理解,由于是美國紀錄片,所以很多事實及數據是用美國在進行舉證,中國的情況沒有真實數據做支撐,但不影響讀者對【觀點】的理解。
有了不平等對待,便有了歧視。有了歧視,便有人為群體發聲維權,以爭得平等的權利。
性別也好,性向也好,任何社會角色以及少數派,都在某些方面呼吁平權,這無可厚非,只是女權越來越獲得各界重視,越來越能引起輿論之后,開始有些變味了。
同工不同酬,該維權;崗位勝任力達標的情況下
在看完紀錄片后想到了去年看到的兩個個新聞,都是關于家暴的。第一條是男方長期施暴,居委會叫警察,抓捕男方,女性是受害者,男方被拘留7日。另一條是女性長期施暴,男子報警,警察認為是小打小鬧,而居委會的調解人員認為男方沒有出息,這個當時很讓我難以理解。
另外一條新聞,一對新婚燕爾,男方出差時女方出軌,男方要離婚,女方告男方婚內強奸,男方被判刑。(原來婚姻存續期間的性行為也可以成為強奸,不知道判斷依據在哪里?)
第三條是最無語的。女方懷了三胞胎,離婚,撫養權歸女方
導演從自身女性經驗出發探尋女性問題,但從她展現的整個拍攝歷程來看,她始終未曾深入了解女性歷史、考察相關文獻,而是在所謂網絡媒體的各種報道、數據和相關人士的說辭中“思考”(在男性主義者那里當然也有充分的“對男性不利”的數據了),始終停留于各種經驗和“去歷史化”“去制度化”的社會數據,以至于采訪拍攝過程中看到聽到慘痛的男性loser個案時,逐漸對其產生惻隱之心,對曾經的“女性主義者”“標簽”搖擺不定,最后掉進兔子洞也在情理之中
【寫在前面:“被犧牲,是男性的義務” 嗎?】
美國性別研究領袖之一,Warren Farrell博士在其著作 “The Myth of Male Power”《男權神話》中指出,“權力”這一概念是值得質疑的。在對性別不平等的現狀進行探討時,他認為所謂的”男性權力“事實上是由性別角色的固化而產生的,男性的“Power”本質上與他們的Disposability相聯系——男性具有可被犧牲性,可被處置性,用后即可丟棄的,是一種工具性。
男性的Disposability也體現在傳統社會甚至現代社會的教育中——男性常常被塑造為一個Disposable Man
在高鐵上看完了這部紀錄片,我認可其中的一些個人故事并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情感共鳴,但我認為這部影片并不具備建設性,它并未嘗試解決問題。接下來是一些具體的觀點:
1. 影片命名為“女權與男權的對話”,但在篇幅呈現上并不成比例
2. MRA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與女權主義的生長有相似性(這一點在影片后部分紅發女子的話中有體現),但影片放大了兩邊陣營的“對抗”
3. 影片中男權的觀點支持多是個人案例(且只是男性敘述)我不得不說過于單薄
4. 我覺得受啟發最大的部分在于對女權歷史的回顧
從這個寒假起開始慢慢接觸紀錄片,會找那些評分比較高、反映比較好的片子來看,然后順藤摸瓜,遇到了《紅色藥丸》,它的內容吸引了我,讓我初次接觸到了女權主義和男權主義。
女性總是一再強調自己“受害者”的身份,她們聲稱自己活在一個重男輕女的世界,沒有和男性一樣的受教育權、政治生活參與權,做同樣的工作卻得到較低的薪水,被家庭和孩子牢牢捆住而沒有個人才華的施展空間。的確,這些都是事實,但是她們歸因歸錯了,正如紀錄片中的一個人所說的,“父系社會是性別角色的產物,而不是男女性爭奪權力的產物”。換言之,我們是被大自然所設定的性別這一生理特征給牽著鼻子走了——女性的生理特征要求她負責繁衍的工作,男性則承擔起生產、養育家庭的責任。男女分工,共同合作,來更好地延續這個種群。
實際上,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是“父系社會”的受害者。男性確實在社會中占有了更多的重要職位,但是享受權利的同時,也承擔起了責任,甚至要做出犧牲。人們期望男性對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否則就被視作廢物。男性要負責整個家庭乃至家族的開支
紅色藥丸:當我們在談論女權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么?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61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