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5 18:41
首映:2007-09-03
年代:2007
時長:80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粵語,英語,法語
評分:7.3
觀看數:56262
來源網:三年影視
無用:風靡耀眼的紀錄片片 時空幻境,物盡其用,滿足就是幸福 └(^o^)┘
手藝人,原本來源于民間,可現在兩極分化——要不滅絕,要不變成“藝術家”,無論哪種,都脫離民間了。
——題記
.
.看完賈樟柯的《無用》真的讓人心里難受——一個裁縫逐漸消失,平民手工淪為沒落,除了極少數手工變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變成奢侈品(然后再也和大眾消費無關),大部分的手工在沒落,沒落,沒落。
.
《無用》里的設計師馬可說,手工注定是和商業社會的基本規律違背的,這一點決定了它注定沒落——因為商業社會一定是鼓勵你的衣服快速更新換代,而手工卻鼓勵你不斷地去使用它——因為手工的大量人力心力,都決定了它的傳承性,它的故事性,它的“非易耗品”屬性。
.
影片里邊的裁縫改了行,理由是“我買一件西裝30塊錢,但是我做一件西裝的手工費就要40塊錢,這個行業真的做不下去了。”
.
我生活在北京,2012年我去一家老街裁縫店改旗袍,是個夫妻店,男裁縫的老婆幫我改的,我說希望把大腿的開叉稍微改低一點,不要太性感。5件,手工費加起來25塊錢。
[img=10:C]就是想把開叉改的稍微低一點[/img]
2013年我又去改旗袍,男裁縫嘟嘟囔囔
據說走出一段戀情的陰影的最好辦法就是開始一段新戀情,那么逃出一部好電影的夢魘的最佳策略就是再看一部好電影。謝天謝地,看了《無用》,我終于逃出《色戒》迷城了。
《無用》令人感觸良多。影片還是勝在題材、立意、切入點,賈樟柯又一次狠狠掐住了時代的七寸。說他現在“重歷史、輕審美”也許頗為準確。但“重歷史”也有高下之分,盼著賈樟柯墮落的看官們又要失望了,賈樟柯的歷史情懷無關千秋霸業,更非趕潮流數風流人物,而依然根植于他在《小武》時代就覺醒的對此時此刻此地無可挽回地正在形成的歷史的警惕、傷感、和憤懣 – 那是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全速轉型中千千萬萬個人的社會關系斷裂、家園喪失的歷史。在這樣的速度和力量面前,大概唯有記錄片才能為這腳步匆匆的時代留下點詩意。
賈樟柯的紀錄片語言在迅速進步,《無用》已經比《東》實沉多了,但仍感覺他可以做到更好、更流暢。三段式的影片中第一段是冷抒情,導演節奏拿捏得最好,壓抑到最后的情緒在一曲黃家駒《情人》的誘導下靜靜蔓延;第二段是純記敘,風頭則全被馬可搶去
所謂文藝片就是城市小白領、文學青年接觸不到的冗長生活片段,貌似記錄,貌似工業時代的鏡像,貌似邊緣,啊,呸!實際上這是他媽的現在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常態,是無話可說還想賺小白領們錢的裝逼片,三千年后也說明不了任何問題。浪費膠片。真是沒用。
參加巴黎時裝周的女服裝設計師馬可
小鎮上守著「裁剪制衣」店鋪里的裁縫
一城一村挺有趣的對比兩者唯一的聯系似乎只有服裝
但兩者都是愛的勞工當服裝流水線車間響起beyond的《情人》時他們都會感動吧
這部紀錄片讓我開始理解賈科長的浪漫了
BTW,如果你的衣服爛了你會直接丟掉嗎?我想我以后不會了。這個光怪陸離的城市里剪裁攤兒已經很少了,我不想它們漸漸消失。如果他們的手藝有一天變得“無用”無法再為自己糊口,他們會去向哪里?感謝賈樟柯導演讓我有了這樣的思考。懷著對弱勢群體的關切和悲憫
賈樟柯神作,《無用》……看完了。本月16號去北京的無用生活空間探訪,在展的是馬可從各地收回來的家傳手作衣裳,當即為一件衣服所能承載的故事與情感震撼。
想想也是,在一針一線、一挑一捻里流淌對一位親人的回想、惦念,再經過足夠漫長的時間……這一件衣服早已不是普通的紡織物,而是一段生命向另一段生命的厚重表達……像一件親手縫制的衣服一樣,有能力承載真切感情的事物還多么?
初識這片子,難免把它設想為一種商業宣傳,可是一看再看,就知道這和賈樟柯其它一些片子一樣
無用:風靡耀眼的紀錄片片 時空幻境,物盡其用,滿足就是幸福 └(^o^)┘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9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