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3 20:11
首映:2016-01-23(圣丹斯電影節) / 2016-06-12(上海電影節) / 2017-03-03(日本)
年代:2016
時長:92分鐘
語言:英語,日語
評分:9.2
觀看數:11958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我們是X:2016佳片有約,日本的大衛鮑伊林佳樹:我的痛苦和貝多芬比起來不算什么
[我們是X]
每位成員,不管是Yoshiki年幼喪父、與Taiji的不合,Toshi被邪教洗腦遭遇生涯瓶頸、Hide自殺、Taiji自殺……Yoshiki帶領著Xjapan一路走過來。(Hide自殺的時候我在電腦面前痛哭)
有人說林佳樹渾身上下散發著死亡的氣息。他自己說最反對自殺,可他的朋友卻自殺離我們而去。
00年Toshi在東京已經剪去了長發,染回了黑色,那是多令人惋惜的時刻
在重組演出時,75歲的老太太說自己上次看演唱會還是貓王哈哈哈哈
一刷後, 想了又想,最後還是決定紀錄一下第一感想:雖然有了影音聲光的加持,但它給我的震撼似乎仍遠不及「佳樹」。
不太清楚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或許是瞄準西方,或許是要面向一般大眾。然而生命如此疼痛,無時不在戰鬥,凡深刻一些的藝術家莫不如此,那他們之所以成為他們的理由又是什麼?至於成為多少人救贖的例子也並非鮮見--「你不能這樣講,這樣太浮面!」好多時候我忍不住一直在心裡喊。
誠然導演很努力,問了許多以往並未正面回答的問題。然而在他們的音樂裡可以感受,而在這部片內並未深挖的
刷了幾遍……每當趕重要deadline的時候,就會重燃對這支樂隊的愛;
作為一部紀錄片,不合格的地方很多,包括選材,剪輯,敘事……導演也缺乏對東方文化的文化認同,整體來講讓人覺得是老板的流水賬;
然而,拍這部片子的目的,個人認為更在于宣傳。老板的目的很明確:走向世界,于是一部美國人導演發行,老板全程英語出演的電影是一種有效的傳播手段。
正如老板說,一開始他不想做紀錄片,經濟公司說服了他。個人認為他不想做是真心的,就像THE LAST LIVE的DVD剪輯用了五年;想做也是真心的
今年SIFF的影片選擇上 紀錄片占據了很大比重 但是《WE ARE X》 究竟算是一部怎樣的紀錄片作品? 假設自己并不熟悉X 甚至根本沒有聽說過X 看過這部影片 又會有著什么樣的感受?
真的很難站在冷靜客觀的角度 去分析 去評論 因為這部紀錄片 對我 對太多叉粉來說 意義遠遠不只是一部可以在電影院大屏幕上看到的電影而已吧
所以 這不是一篇影評 只是在看過影片之后 想要稍微寫點什么
想起大約6年前 那時候 TAIJI還活著 橫濱兩場的場景 還是不敢想象的夢
當時 因為もっ君以外愛せない 找到唱這首歌的KinKi Kids 然后在百度百科上面看到這樣的話:KinKi Kids是日本少數有資格常年在巨蛋舉行演唱會的藝人 從1998年起 接替X Japan每年都在東京巨蛋舉行跨年度演唱會
從1998年起 接替X Japan每年都在東京巨蛋舉行跨年度演唱會···我真的沒法用幾個簡單的詞語 去形容看到這句話 是什么樣的心情
可能很多很多叉粉 都或多或少問過 如果X沒有解散 會是怎樣的狀況? 當時 我在想 如果沒有解散 就不會有“接替”這樣的說法了吧?
數度哽咽,到看完時一共哭了多少次,我自己也數不清了,亞洲第一的樂隊X–JAPAN,我覺得他們發展至今的歷程,就像是一次對生命意義的探索,用音樂,用他們的熱情,甚至是生命,一直以為自己對他們夠了解了,看完之后,才發現,我之所知,真的只是九牛一毛。
大部分都是在圍繞林老板展開,我覺得這沒什么,沒有Yoshiki就沒有X–JAPAN,他就像是這個樂隊的父親,借這個樂隊表達自己的思想與經歷,籍由自己的音樂訴說著自己的故事,用燃燒生命來完成每一場演出,Yoshiki
我們是X:2016佳片有約,日本的大衛鮑伊林佳樹:我的痛苦和貝多芬比起來不算什么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61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