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5 08:54
首映:2023-10-21(中國大陸) / 2023-05-20(戛納電影節) / 2023-10-11(平遙國際電影展)
年代:2023
時長:102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7.5
觀看數:75071
熱播指數:893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河邊的錯誤:一部耐人尋味的作品
1) 算是今年看過最有文學和哲學表達的電影了,雖然不喜歡故事所在的時空背景,不喜歡整個視覺的調子,不喜歡這個壓抑的故事,但不影響這是今年為止我看過最棒的電影。
近幾年在電影院上映的電影都好像擔心觀眾看不懂,內容全部直給,而電影的故事承載的主題思想,不過是從zz正確的小盒子里抽出一條安裝上去,創作者的表達欲?不存在的。就連年度大片的奧本海默,也只是敘事比較完整而已,展開討論的,都是細節的挖掘,對電影的解讀,千篇一律,只讀出乏味二字。
河邊的錯誤,就憑隨著故事一層一層展開
影像的短20世紀
錄像帶電影(音)在電影院辦公
問題:單純劇作上、不是連環殺壞人兜不住。
那個對老人的謀殺又不能直接連接為社會大狀況
詩人之死。洛一河
又想模仿殺人回憶,但故事又不夠連貫,錯就錯早想用松本清張處理先鋒小說。
兩線分開,沒穿起來的,家庭與破案線沒穿在一起
這個電影里的死是先鋒小說的無邏輯的死、并非連環殺人,而你用連環殺人的《殺人回憶》的創作方案去對照他甚至觀看他,完全錯誤。導演自己也陷入誤區。魏沒有在結構上先鋒,只能拿了一段影像片中片參照。雙雄也沒有起來
偵探片外衣,文藝片質感,批判現實主義內核,作者性電影。我很喜歡。
有觀影門檻,想通過電影找點樂子以及過于執著于結果的人慎入。過程會恍惚如《殺人回憶》,那種莫名其妙噬人的恐怖氛圍。根據余華作品改編,從一樁殺人案件的偵破過程呈現危如累卵普通個體如何被現實世界摧殘精神直至毀滅。
身處時代洶涌洪流,多少是能夠掌控把握的。多數時刻真相不被經意,執念便顯得可笑至極。現實或許比故事的走向更荒誕離奇,自我實現只能在夢境里……
影片后半部分現實幻象真真假假
「現實一種」讀后
? 復習余華| 2023年11月,真覺寺
這是余華的一部習作集,和《兄弟》的老辣完全沒法比,筆觸稚嫩,痕跡太重,發力微濁。
《現實一種》是寫麻木的,全文中的老老少少都莫得感情。為了表達極度麻木,需要人物對死亡極度漠視,最后余華覺得還不夠勁兒,又加了分尸的處理手法。
這是三篇里最流暢的,作于1987.9.29,那年余華27歲,從事寫作四年。
《河邊的錯誤》是個偵探小說,埋下的伏筆明目張膽,傻子都知道他要說什么。王朔也寫過一篇偵探題材的,叫《單立人》?看不下去
首次閱讀余華的短篇小說《河邊的故事》是在高中三年級,同一時期讀完《1986年》與《現實一種》兩個短篇。直至今日,我依然認為,余華在《活著》以前的短篇小說寫作是他寫作生涯中的最高峰。殘忍、血腥的情節里,儲蓄和隱忍著對時代的憤怒。正因為少年時代對余華的閱讀,我始終認為尋根文學是隔靴搔癢的運動,白衣飄飄的八零年代回憶是庸人轉入陽痿中年的一場春夢。
因此,我是從小說文本的原教旨主義立場出發,評論這部改編電影的。需要補充的是,余華早期寫作的文筆非常簡練;即便今天
《河邊的錯誤》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也許導演和編劇自己也不知道,就像電影里洗照片那場戲一樣,拍的時候就沒有焦點(主題),洗出來自然是模糊的。
為了營造出這種模糊的感覺,電影用了16mm膠片拍攝。剛看的時候會覺得畫面偏暗、模糊,看起來令人不適,但等你克服了這種不習慣帶來的不適,就會沉浸到電影營造出來的時空中。
模糊性的表達帶來一種曖昧感,好處就是解讀空間很大,一千個人有一千種解讀角度,原著作者余華也在花絮里表示了,把解釋的權力交給觀眾。
作為一個觀眾,那么在下面里
河邊的錯誤:一部耐人尋味的作品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3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