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早期的蒙太奇是電影史上極出名的,蒙太奇分為故事形式的蒙太奇和剪輯的蒙太奇。其中做得最好與最出名的莫過于愛森斯坦,他的代表作“戰艦波將金號”和“十月”就是極好的例子。
作為電影人,愛森斯坦是極其討厭傳統那些劇情片的敘事模式,他的觀念是讓鏡頭組接以達到視覺的震撼,所以他的片子大多數剪輯都是非邏輯性的。在我看來,愛森斯坦的電影可以概括為“宏觀的邏輯性與剪輯的非邏輯性”。基于個人偏好原因,我也是很喜歡這樣的概念,而不喜歡泛濫的連續性的劇情片。
“十月”運用非邏輯性剪輯非常精妙,把不相關的兩個畫面剪接在一處,目的是想形成對比、類比或者象征。像影片中用拿破侖的雕像來象征臨時政府的獨裁,用沙皇的雕像來象征人心渙散以及不得人心等等。影片把幾個片段組接在一起,形成了宏觀的敘事性,推動影片往最后革命的結果前進。這樣的剪輯方式可以很震撼,也很有趣,但需要推敲,不適合普通的人看。
在看這樣類型的電影時必須放下成見,不能因為主題的緣故而忽視了它其他方面的藝術成就

(本文摘選自《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摘取這一小段的目的是為了使我和一些普通觀眾能夠大致了解本片的背景,以及應該從何種角度觀賞本片。)
在20世紀20年代,對多數的蘇聯導演而言,剪輯是組織影片形式的主要方法,它的作用不只是在連續性系統中加強故事的發展。愛森斯坦早期的影片——《罷工》、《戰艦波將金》、《十月》、《舊與新》(Old and New),無不嘗試以某些剪輯手法來組構一部影片。愛森斯坦不愿讓剪輯技巧屈就于敘事,反而視影片為剪輯的產物。
愛森斯坦反對連續性剪輯

尼克·布朗眼中的《十月》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60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