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就是一個有點報負和野心的學生,智商高,每門功課都是A,大學的生活除了學習就是打工,每天晚上都在宿舍看書,也沒參加課活動什么的,跟室友也有些格格不入,因此室友在宿舍排演莎士比亞聽古典音樂什么的,就對他的學習生活形成了困饒,與室友因為學習生活習慣不同搬出去本來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校長非要他上綱上線,給他扣上了不合群的帽子,并且因為對家庭生活和個人感情問東問西,男主恰好比較敏感,所以給出的答案都很沖。
另外這是個宗教學校,經常強制學生參加宗教學習,做為無神論者

片子主題是青春成長。
支撐我看完的電就是男主和爸媽相處的情景,原因是和我自己的成長經歷蠻像的。
父母的關心讓他煩悶,接電話的時候接連不斷的話語不能掛斷,只得離開耳朵。
最有意思的是那一段和校長的辯論居然給整吐了……
然后就沒啥感覺了……
………………………………………………
片子采用倒敘?回憶的敘事方式
在攝影、剪輯、色彩、劇情上面
沒有任何特色。
也無甚優點。
不知有沒雷同的友人。

▁▁▁▁▁▁▁▁▁▁▁▁▁▁▁
主角父親說:一件小事都可能造成悲劇。
和情節映襯,對。主角反感這總是小心的態度。
▁▁▁▁▁▁▁▁▁▁▁▁▁▁▁
校長說:學會容忍別人。
對。主角的情緒總是由此引發。
▁▁▁▁▁▁▁▁▁▁▁▁▁▁▁
主角媽媽說:自殘的孩子有家庭問題。
對。這是奧維利亞的痛苦來源。
▁▁▁▁▁▁▁▁▁▁▁▁▁▁▁
校長對羅素的評價,一定錯了嗎?
沒那么簡單,如果主角看的是尼采呢?
▁▁▁▁▁▁▁▁▁▁▁▁▁▁▁
同學找人簽到,他采納了,并因此被退學

2016年美國電影<Indignation>《憤怒》:不如改名叫《校長找我去談話吧》,基本上那段超長的對話就是電影的主題,而電影的其他部分就略有些尷尬,似乎是為了配合那段戲而硬湊出來的一樣,男女主角的愛情戲雖然有趣但是其實很尷尬,發展的軌跡很莫名,以至于首尾呼應的女主年老時候的回憶根本勾不起觀眾的情緒。首尾男主在戰場回憶的段落更是拍的非常小氣……不過,作為李安的御用編劇,首次執導筒的詹姆斯夏慕斯對劇本臺詞的把握真的是不錯,以至于那些超多的對話都能支撐人把電影看完不嫌煩。

看到男主跟校長辯論那一段時,真的壓抑到窒息。讓我想起自己學生時代某些類似的長輩/老師,他們總是預設一些看法加諸在你身上,然后用言語刺激/引導你進入他們劃定的圈套,當你失去理性言不由衷時證明你的幼稚和他們的正確,然而其實那并不是你真正的表達。很多時候,這些語言或心理上的暴力,比肢體上的殺傷力更強。
母親因為自己在婚姻生活中的不幸找到兒子希望獲得支持,她想逃出圍困自己的藩籬,然而當她看到跟“傳統”眼光有所差異的女主時,立刻站到了道德制高點上,逼迫自己的兒子與其分離

《憤怒》: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沒有割腕的女孩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3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