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9 02:01
首映:2005-02-13(柏林電影節) / 2005-02-24(德國)
年代:2005
時長:120 分鐘 / A
語言:德語
評分:8.1
觀看數:47966
來源網:三年影院
《希望與反抗》杰拉德·亞歷山大·海德領演,最后日子中的歷史情結與愛
星期天在家看電影,是德國2005年拍攝的《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索菲—紹爾:希望與反抗》,國內有翻譯名為《帝國的毀滅II》,說的是慕尼黑的兄妹倆作為白玫瑰反希特勒組織成員,在一次散發傳單行動中不幸被捕,索菲秀爾,一個21歲的姑娘,堅持立場,視死如歸的故事。故事發生在1945年的2月份,雖然故事中審判是政府精心安排的鬧劇,但前面的大量偵察過程仍使我感到震撼。已經有了納粹的殘暴先入為主,索莫秀爾又是一個女人,從她被捕的那一刻起,邊看邊為她擔心 ,她一定會面臨痛苦的折磨。但沒有,偵察員先是完全相信了她看似圓滿的辯解,第二天就要決定釋放她了。就在要簽字時, 又取消了釋放。因為偵察員發現新的證據,在新的證據面前,索菲承認了散發傳單的行為,并說有關的都是由她一個人完成的。偵察員明知她在撒謊,從桌上站起來,大聲咆哮,這時候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殘暴的納粹,慘忍的手段,什么抽指甲,老虎凳,辣椒水,還有專門針對女性的污辱,一定無所不用其極的...多虧我沒有捂住眼睛不看,原來,并沒有這些花樣
首先它講的是一段小時間狀態的故事,而電影也是很緊湊,一氣呵成,讓你集中注意力從頭看到腳,沒有一點拖泥帶水,不僅是拍攝的方式技巧表達,并且故事也是一氣呵成,三天應該是吧就處決了,雙重奏的電影,完美的表達;其次,真實的場景還原,街道與老屋,讓人懷念那個時代的建筑歐洲;第三,雖然總能看出美化的點滴,因為事實上故事主人公表現不會如影片的那樣冷靜,但因為故事短小,讓人無法去指責這個不足,而且主人公的這種精神為何會背叛會批評沒有說夠說透,她他為什么反抗不惜犧牲,留下很多反思;第四,初初感受西方的理性,及西方對專制的警惕,是因為希元首造成的歷史真實的悲慘讓人警惕,亦可能會造成這種反專制的過份或泛反專制主義,而不能真正認識到威權的歷史與沿繼,但影片中還是反映德國還是把這此背叛者當成是自己的國民而給予的權利與尊重,國民的團結很重要,過份則走向反面就要侵略。
秩序是文明與國家的首要責任,在這個前提下,能否對國外的電影作品有個正當的渠道引進,讓人有所思,讓中國電影有更好的表達方式。有比較有競爭才會有進步
我愿選取Sophie在行刑以前對Hans和Probst說的這句,作為標題。
故事發生在二戰時的德國,慕尼黑的大學生秘密地在一些公共場合寫標語,表達對于納粹統治的反抗,其中Scholl兄妹決定涉險將傳單在大學中分發。他們的行動很輕易地就被發現了,他們被逮捕,被審問,到最后行刑。這故事不過幾天時間。整部片子,仿佛德國這個民族,不多一分一毫的修飾,在影片情節內容安排,拍攝技巧運用等方面都十分的精要。
希望·天空·陽光
在最初的審訊時,Sophie面對嚴峻的檢察官,在空隙間會望一望窗子,仍能夠望到藍天。這藍天客觀上不過是藍天,但是更多的代表著Sophie心中的希望。在最初一輪審訊結束之時,Sophie被短暫地逮捕,隨即又將被釋放。Sophie望望此時的窗外,是紅磚砌成的墻,黯無天日,她笑了,她不必面對這樣的窗口。然而就在此時,一通電話宣告Sophie她無法重獲自由,就差那么一點點。
審訊繼續,檢察官妄圖 Sophie能夠供出更多叛國罪犯,此時的天空被拉起的窗簾擋住了。盡管Sophie把她的智慧、信仰真誠地與檢察官分享,檢察官并不為所動
二戰之后,德國政府和人民對納粹之所以猖獗以及公民在戰爭中的沉默,進行了深層次多方面的反思。
這驚天一跪,充分顯示了德國文化的生命力。承認罪行不是簡單的事實確認,而是關乎德國傳統是否喪失了反思機制。
毫無疑問,戰爭與獨裁這一雙重罪行應由希特勒個人以及納粹黨、納粹政府承擔,但作為受害者的個體同樣負有監督缺失的責任。
在強權巨大的壓力之下,沉默實際已輕易地演化成一種縱容,甚至是慫恿。
納粹思想追求的心理效果就是形成這一恐懼。它不僅造成表面服從
1943年2月,殘酷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呈現出膠著態勢。在慕尼黑,地下反戰組織白玫瑰的成員們正在加緊印發傳單,其中索菲(Julia Jentsch 飾)與漢斯姐弟兩人為響應不久前女學生們的行動,計劃將傳單散發到大學校園內,兩人冒著極大風險進入學校,在散發完畢時不幸被捕。蓋世太保摩爾負責審訊索菲,姐弟倆按照事先商定的串詞,拒絕承認自己與反戰傳單有關,并幾乎可以無罪釋放,但納粹的搜查發現了新的線索,形勢急轉直下,索菲開始將罪責攬到自己身上以掩護同伴們,經過反復的交鋒,摩爾開始對這位堅定的女青年產生了些許理解和同情,但等待索菲的,終究是一場封閉的不公平審判……
本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獲2005年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等多項褒獎。?豆瓣
人民法院(德語:Volksgerichtshof)為1934年由德國總理希特勒所創立的一座特別法院。由于希特勒就當時法院對于國會縱火案的審判結果感到相當不滿(因為其中一些人被宣判無罪),所以希特勒便在憲法框架外另外設置了一個獨立運作的法院,稱之為“人民法院”(Volksgerichtshof)。本法院的管轄案件為廣義的“政治犯罪”,包含了像是黑市、怠工、失敗主義,以及叛國這類的案件。這些案件將被人民法院視為“腐蝕戰斗力”(Wehrkraftzersetzung)并且因此判處相當嚴厲的懲罰。進入到人民法院審理的案件中
《希望與反抗》杰拉德·亞歷山大·海德領演,最后日子中的歷史情結與愛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5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