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0-30 23:41
首映:2016-06-13(上海國際電影節) / 2016-06-25(日本)
年代:2016
時長:126分鐘
語言:日語
評分:7.2
觀看數:26864
來源網:三年影視大全
二重生活:盛宴級!這種電影在中國是絕對沒有市場的
愛。影片最后說,你心里怎么想我的,你想從我這兒得到什么,我將永遠不會知道。導演在努力地描繪人和人之間的隔閡和不可知,好像只有不帶任何個人感情和目的也不接觸觀察對象的純粹跟蹤記錄,才能真正看到并關心另外一個人。真正在一起的人,反而可能互相或者不故意地傷害到對方。看完電影特別想給導演寫一封信,Hey, Are you afraid to getting close to other people, and more afraid to be hurt? It's ok, me too, we all are.
電影情節進行得安靜緩慢,一如女主阿珠給人的感覺,安靜,不動聲色。這樣的性格才適合跟蹤吧。跟蹤,是女主阿珠的研究生的論文主題,從跟蹤尋找哲學,很有意思的題目。她接著先后跟蹤了自己的鄰居石坂史郎和自己的老師筱原野,通過兩次的跟蹤窺見他們表面下不為人知的一面。
跟蹤,是種病,試想,現實生活誰能忍受別人的偷窺。所以,如果存在一個喜歡跟蹤的人,盡管他只是純粹的喜歡,醫學上也會把它稱作跟蹤狂,而不是別的。跟蹤,它又是非常具有誘惑力的,想想,你與一個人不認識,卻住在同一個小地方,你就像看現場直播般看待別人的人生,不評判,不指手畫腳,然后感嘆,原來還有另一種活法。也許你不是女主,哪來那么幸運,隨便就跟出了一部電影,三角戀,暗戀,自殺一起來湊熱鬧。
電影終究是電影,結局很圓滿,女主寫就了非常棒的論文,教授自殺未遂并和喜歡的人結了婚。而女主的論文說,跟蹤,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設想自己是他,來了解他人的人生,意志和熱情。(大概是這樣吧)
了解別人的人生,那是永遠不可能做到的事吧,你眼睛看到的是真實的
女主跟蹤著對象A,對象B,而我們借助攝像跟蹤著女主。我們對電影/女主的看法,他們永遠無從知曉,電影/女主是誰、要干嘛,我們也不知道啊。
特別是這電影最后一組鏡頭,老師自殺成功了?還是被女主撞破救下來了?對象A結束了出軌生活?還是他的妻子妥協了?女主心中的空白得到填充了?還是釋懷了?我們無從知道。
但如女主的論文一樣,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自己的分析解讀。但正確與否,卻也無從查證,因為原則是不能與跟蹤對象接觸,不能干擾其生活。因為對象B是教授、是分析解讀的讀者,所以
<圖片1><圖片2><圖片3>圖截的不好
但只能這樣了
大概是我最想說的了吧
是不是每個人都會好奇的 另一個人的故事
老實說沒有什么正正經經的影評
關于女主論文的課題
好像一瞬間 在電影結束后就忘記了
只記得他的男朋友 跟蹤的男人 和老師
總之是幾個人摻和起來的人生
現在越來越喜歡有秘密的人了
喜歡隱匿的東西
不被找到 可以自己開心的事物
沒有人是會滿足的啊
沒有二心的人心 是不存在的吧
我總是微妙的感覺對方是否在撒謊
以及為什么要聯系以前的人
總是抱著女主的心態 知道別人的故事
很巧妙的是 他們也愿意和我分享
我就聽了
然后 莫名的快樂
還是在想自己更像丁火還是丙火
這時像丁火
攻擊和回避時像丙火
教授在看到蘇菲卡爾的作品后受到啟發,對珠說,你去調查100個人就是社會學或者心理學的研究,哲學問題是你去深入跟隨一個人就夠了。我很認同這個觀點,不過在這部電影中對于哲學的問題并沒有深入探討,這也是日本電影的通病,想講述哲學問題的時候又總會變成人文關懷的東西。
稍稍了解蘇菲卡爾的生平,就知道這部電影的腳本基本是照搬了卡爾所表達的“愛的缺席”與窺探交織的藝術理念。愛上父親的朋友、母親的離世、愛人的離去、對陌生人隨機跟蹤,其實都是卡爾的經歷
二重生活:盛宴級!這種電影在中國是絕對沒有市場的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6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