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佛·斯通的《尼克松》,這部電影,讓人有種被連環畫砸中頭部的錯愕。斯通那標志性的抽風剪輯和濾鏡堆砌,從《天生殺人狂》延續到這部政治巨制中,仿佛用力過猛的強光燈突然照進你的眼睛,讓你分不清楚是疼痛還是震撼。
讓我們說實話,這種風格在斯通手里,就像是他的尚方寶劍,揮舞起來確實有點亂,但打擊的卻是時代的神經。《尼克松》這部電影,就如同其本人,充滿了爭議。斯通這個導演,就是要在爭議中挑戰極限,他不滿足于給你講一個簡單的故事,他要把尼克松的靈魂挖出來,放在你面前,讓你自己去判斷

影片中,尼克松在水門事件后離職時的演講:
“有許多很好的職業,這個國家需要好的農民,好的商人,好的水管工,好的木匠……
我記得我的父親,我想人們可能會認為他是一個小人物,一個普通人,但他自己不那么認為。你知道他是誰嗎?他先是一個公共汽車司機,然后當農民,然后他有了一個檸檬園,我可以告訴你,那是加州最窮的檸檬園,在別人在那里找到石油之前,他賣了它,然后,他經營一個百貨店,但他是一個偉人,因為他認真地做自己的工作,認真地做好每份工作。
也許沒有人會為我的母親寫一本書,但我想你們都會這樣評價我的母親,我的母親是位圣徒,她看著兩個孩子患了肺結核,然后看著他們死去,眼睜睜看著他們死去。是,沒有人會寫一本關于她的書,但她是一位圣徒。
當我們面對未來,我想起了羅斯福寫過的一些東西,那時他第一位妻子剛去世,而他只有20多歲,他當時覺得生命之光永遠的消失了,但他繼續前進,不單單當了總統,而且在離任后仍然為他的國家服務,他永遠都在競技場上,永遠都那么勇敢、堅強,雖然他也是有對有錯,但他永遠都是一個男人

這是一部Oliver Stone的電影,還是那些剪輯,那些色調,那些敘事手法,甚至連電影時間都是差不多的。
借著電影表達自己感情是每一個導演的目標,但是,借著電影煽動民族情緒,諷刺美國政府,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能做好的,而且成功的,相信只有Oliver Stone一個人能行……電影《生于七月四日》、《野戰排》、《刺殺肯尼迪》成了美國政府的噩夢,而《天生殺人狂》則折射出美國畸形的社會心態……想了解美國,看看他的電影吧……
第一次看《尼克松》是期中考試考完最后一門統計的時候,和伽瑪兩人感覺都不錯

尼克松:1995,在黑暗與陽光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6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