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6-27 21:29
首映:2005-07-04(卡羅維發利電影節) / 2006-09-23(日本)
年代:2005
時長:159 分鐘
語言:日語
評分:7.6
觀看數:18610
來源網:三年影視
《紀子的餐桌》:原生的沖動和叛離
我知道你的所有事,但你自己知道嗎?[img=1:C][/img]我們無法徹底的扮演自己,于是出走,成為一個無名者,按照顧客的要求,扮演妻子,女兒,媽媽……最終忘記自己,在另一個身份中傾注悲喜,感情滿溢,眼淚就流了出來,感動了自己,但是,我是誰?[img=6:C][/img][img=7:C][/img][img=9:C][/img]我編造我的過去,偽裝我的生活,那么我身邊的你呢,是真是假?一切都是編造的,這不是很好嗎?有人殺人,有人就要被殺,有花,就要有花瓶,有獅子,就要有兔子……每一個角色都需要有人去扮演,所以,我們要不停的轉換,去感受彼此,這就是生命的圓。[img=10:C][/img][img=11:C][/img]好吧,你們都不想當兔子,那么我來。想起《丹麥女孩》中的那句“我穿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做的都是莉莉的夢”,我的姓名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內心,我會努力扮演好每一個角色,哪怕你要我演繹死亡。[img=12:C][/img][img=13:C][/img]但是,你,找到自己了嗎?[img=14:C][/img]
我想抓住什么,但我必須找到它。
心是一個小杯子,不能放太多感情進去,不然眼淚就會溢出來。
原來,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演著自己的故事。好的,壞的。紀子是,光子是,優香是,優子是....
紀子在忙碌中忘記了自己,突然有一天想接上自己,找到自己。
光子只是一味的追尋姐姐的腳步,沒有自己,最后她終于了解真我的自己。
爸爸,誰也沒有體會過爸爸。大家都只是想到自己,女兒走了,媽媽死了。他怎么辦?他沒有崩潰,而是堅強的堅強的活著,找到她們。找到她們重新開始。可是,現實是殘忍的。大家都在演,演的很真,演的很好。
原來,在這個世界真的失去了什么。也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少了點什么,多了點什么。沒人會發覺。就讓它這么一點點死掉。無聲無息
不喜歡這部片子。因為親情冷漠就離家出走,換了一個新的身份在東京重新生活,搞得母親自殺父親失業,還去從事一種類似應召的,給別人裝閨女的職業?!這個邏輯……還有那句「你跟自己連上了嗎」也是扯淡,片中的紀子分明把過去的自己抹殺掉了啊,怎么好意思再說這路話?渾蛋嘛這不是!
此外, 我其實不太喜歡這種園子溫,裝逼嫌疑嚴重,反父權也是你,抨擊家庭也是你,看他這路片子時就特像看巨嬰國的感覺,極力想抹殺過去無能的自己,仿佛自己生下來就是一身榮耀,然后說著沒人聽得懂的藝術理論
54個少女的電車臥軌自殺和徹三殺人后和久美子、光子、優子繼續“扮演”家人生活的兩段無疑是電影中最為震撼的片段,電影中探討的部分很多,例如家庭關系中父母對孩子缺乏理解與重視,將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卻與他們的內心漸行漸遠;憧憬大城市想要獨立生活的光子在找尋自我中的喜悅、迷失、悲傷;被人遺棄后想要填補內心空缺、沉浸在扮演角色中的久美子等等。
獅子與兔子的追逐,兇手與被害者,不同于動物,人可以轉換這些身份,獅子吃兔子,兔子吃草,便形成了社會的”圓”。我們想成為花
抱著看恐怖片的心態我點開了這部電影,隨后我便發現自己錯了,《紀子の食卓》不應該歸在恐怖的范疇,而更多是哲學思考成分。兩個半小時的電影看下來,第一次沒有覺得累,緊湊而流暢的劇情一直牽引著我,而每個角色的內心獨白則不斷地發人深思,在思考著每一個問題的同時我極力地讓自己的思維跟上影片的進度,想要得出確切的答案。于是有了這篇影評。
其實這個故事并不算很獨特新穎,甚至可以說是有些老套。和很多作品一樣,園子溫從青春期少女與家庭的隔閡入手表現她們的叛逆與自我的追求,以及離家出走后雙方的生活。但這并不妨礙本片在我心中的地位,在我看來,它的成功體現在對細節的著力描寫、通過第一人稱的敘述細膩地表達人物的真實感情、從多個角度講述同一件事使得事情更加完整,以及立足于現實的深刻反思。至于電影的大致內容我就不在這里多說了,整部電影我只看了兩遍,便在此談談讓我印象深刻的幾個情節。
1、坐在餐桌前的父女兩人,談論著關于紀子上大學的事,沉默不語的紀子靜靜地聽著父親的“說教”
《紀子的餐桌》:原生的沖動和叛離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60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