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來,富足感來自于意外所得。我對此片沒有什么期待,恰在下午看到今天首日上映,恰好趕上。
開篇熟悉的管弦樂團對音的聲音讓我愉悅得毛孔舒張。無論電影如何,能在毫無預知的情況下在影院看這樣一出英國戲還是很興奮的。劇場布景很有錯位感,場景切換非常驚艷,英國腔調充斥,感覺如同在莎士比亞劇院或者磕完頭花園上映的配樂戲劇。扎堆的英國熟臉在這樣的戲劇節奏下,如同在明凈的利茲卡爾頓,滿滿當當的三層點心盤堆放著嬌艷的法式點心,洛可可的茶具沏著來自維多利亞女王的錫蘭茶,而且是四人壺,對準你一個人,滿心歡喜可是發現膩得無法收場。
是不是俄羅斯味道只能來自配樂,從一開始就是,很像柴四末樂章里面那個民歌旋律,也許本身就是民歌吧,小白樺?不斷的反復,不得不承認,戲劇感還是很強。反正總好過某版里兩人做愛時赤裸裸地用柴六那句子。
裘德洛雖然看起來像林肯,但是演得實在令人驚嘆,那么豐富的一個卡列寧。我的關注點似乎都在這里了。不得不感慨凱拉還是在05P&P里令人無法滿足的樣子

這部電影在2013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提名甚少,獲獎也只有一個不痛不癢的最佳服裝設計獎。
電影里面諸多問題中最大的反而出自于喬·懷特的御用女主凱特?奈特莉(Keira Knight),她缺乏女主卡列尼娜應有的復雜、執著、竭斯底里的人物特征,這種感覺大概源于史上成功扮演卡列尼娜這個角色的經典電影明星所做的對比。
但即便這樣,也無法遮蓋電影出彩的地方,比如:精巧的舞臺轉變、卡列寧(裘德·洛(Jude Law))的精彩呈現、列文這條線的恢復使得電影更切合原著,等等。導演喬·懷特對于這類復古大片的制作手法越來越嫻熟,快節奏的舞臺轉換令觀影者眼前一亮。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很多人誤解了名著的原意,我們當年為了政治正確性,把卡列尼娜宣揚為敢愛敢恨、勇于打破封建禮教的革命烈女,把卡列寧諷刺為冷冰冰的舊體制機器。
事實上,托爾斯泰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卡列寧沒那沒冷漠,卡列尼娜沒那么高尚,反而因為長達80多萬字的大部頭里大部分是描述列文所表達的思想,令讀者晦暗難懂,最后沒多少人能堅持看完

油畫舞臺背景的創意,效果一流。配樂相當震憾,有新意。凱拉奈特莉扮安娜演技出眾;裘德洛演的卡列寧,城府深厚大愛無邊,完全是上帝降臨人間,相當跩。和以前的版本完全不同,這是一部詩意的、絢爛的、夢幻的、驚艷的、舞臺劇式的電影,導演的創新值得肯定。不足之處是俄羅斯元素太少了,豆瓣文青只給7.1分,俺打8分。

“安娜·卡列尼娜”劇情緊張!我裘是來洗白卡列寧的!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8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