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控訴》,別的不想說了,就想說說人物。
其實,看下來,幾個人物中,主人公感覺并不是很出彩,主人公演過奧斯卡片《藝術家》,得過影帝,演技肯定沒問題,所以,不在演技,而是人物。
寫此類正義感暴棚人物,其實都有一個問題,就是他的反抗權威,他的正義感,使命感等等的動機,是不是能夠支撐全部電影的戲劇動力。主演是喜劇演員出身,經常會帶點喜感,這讓主人公那種雞蛋碰石頭的殉道感,反而有了一種荒誕感。
我倒覺得那些服從體制的,僵化的,但并不是惡人的基層軍官顯得更真實

從“波蘭斯基爭議”到“哈內爾事件”
羅曼·波蘭斯基1933年出生于法國巴黎,父親是猶太人,母親有一半猶太血統。1936年波蘭斯基全家搬至波蘭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后,克拉科夫很快被德國占領,波蘭斯基被趕入了克拉科夫猶太人區,他的父親被送到奧地利茅特豪森-古森集中營,他的母親被送到奧斯維辛集中營,抵達后不久即死亡。戰爭結束后,波蘭斯基與父親團聚,搬回了克拉科夫。
波蘭斯基早期在波蘭,法國進行電影創作,后來在派拉蒙電影負責人羅伯特·埃文斯建議下前往好萊塢發展

阿爾弗雷德·德萊弗斯(AlfredDreyfus1859-1935),法國炮兵軍官,法國歷史上著名冤案“德萊弗斯案件”的受害者。身為猶太人的德萊弗斯在1894年12月22日被軍事法庭判決為間諜罪,引起了世界范圍的反猶太運動浪潮。此后12年,法國社會也陷入一片騷亂之中。德雷福斯案之所以成為冤案,乃是受到法蘭西這個民族當時盛行的反猶情緒的影響,它不僅導致冤案發生,而且也使得該案在明知為冤案后依然長期得不到糾正。首先,讓我們從結構主義哲學的角度找到導演與作品的聯系
【我控訴】演技炸裂劇情片 這個世界“眾暴寡”的本質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