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作為一個看過Vincent Cassel 年輕時候有多英俊囂張性感狂野的影迷來說,從看到他的花白頭發, 蒼老皺紋和溫柔眼神的那一刻,我就已經要哭了。
確實像很多人說的,社會越來越進步,對于自閉癥患者的態度已經從認知到關切也在慢慢進步,但大概99%的人對于這種所謂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看法和行為都是,我知道你們很可憐,但還是請離我遠點。很少有人知道真正在他們身邊照顧他們,而且是不帶有任何傷害的在照顧他們的人,不僅是他們的父母,還有一些毫不相關的陌生人們,一些和你我完全一樣的普通人。

在川流不息的霓虹路口,當你環顧四周,你看到了誰?
你會看到摩登的女郎踩著高跟鞋,你會看到白領精英步履匆匆,你會看到緩慢而從容的老者,偶爾你也會看到穿著制服的環衛工人和建筑工人……
但有些人,你是看不見的,因為他們在標準之外。
19年法國電影《標準之外》,用平緩甚至有些絮叨的語氣,講述了一個在“標準之外”的組織幫助“標準之外”人群的故事。電影在個人人權、家庭溫情、社會公平之間游走,像一面鏡子反射出生活的悲哀、無奈、欣喜和希望,給這灰暗的世界增添一份人性的光輝。

《標準以外》看到了很高級的樂觀主義情感。不是雞湯式的宣泄。圍繞著私營的自閉癥中心,發散出了非常廣闊的全景式人物譜圖。作為法式社會人文影片,它沒有類似于好萊塢的三段式情節設計,也沒有特別鮮明的反派和困境。僅僅依托人物本身,在不同身份角色之間,互相影響,從而將角色的厚度做到極致,這就是我覺得本片具有如此強烈觀感震撼和事件共情的原因。

作為社工學生 所以是學習視角來看 即使是社會工作起源地歐洲 仍然存在社會政策與落實基層社區的不適應 案主為特殊兒童時 民間社會組織雖然沒有兒童社會工作和醫務(精神健康)的專業知識 但是守住了最低教育康復水平 至少讓案主有處可醫 而且有綜合性治療的優勢 減少藥物和限制性行為 達到平衡 更要學習主人公秉承的社會工作倫理和原則 社工是需要情懷的職業
《標準之外》采用了多線敘事,利用精彩的群像視角,將這個充滿愛心和希望的庇護項目和參與其中的工作人員完整地呈現。
影片聚焦兩個特殊的自閉癥患者,從他們身上,分別反映出患者父母以及護工的生活狀態。管理者與護工之間的引導關系,護工與護工之間的協作關系,機構與醫院之間的銜接關系,以及政府部門對機構的調查監督,就這么平實地有條不紊地展開來。
影片沒有刻意塑造兩位管理者的崇高形象,亦沒有讓這些患者賣慘來博得同情。平易近人的鏡頭里每一個人物都那么的真實,特別有生活感。

標準之外的社工之光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