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999年,發生在科斯沃戰場的真實一幕
來自不同國家的一個六個特種兵,因護送俘虜途中,首領將殺了隊友的俘虜扔下飛機,被迫開除國籍,流亡塞爾維亞
為了死去戰友復仇,被國家拋棄,解除軍籍,流亡塞爾維亞
分散多年后,又為了那腔愛國情懷回到一起戰斗的日子,
來了個機場??保衛戰,8個人面對恐怖分子的一百多號強火力攻擊,
守住機場,任務完成,默默離開,
戰果留給了軍隊……

《巴爾干邊界》
影片以科索沃戰爭為藍本,北約對當年南聯盟發動軍事行動。在此背景下俄羅斯搶先控制科索沃一處重要機場,為日后戰略目的打下重要的基礎。這一行為在當時險些成為美俄大戰的“薩拉熱窩事件。”
影片描繪戰爭下平民慘狀、無助,以及隨處可見的暴徒。正義淹沒在掠奪、人權被暴力打的體無完膚、安全成為了天方夜譚、草菅人命更是家常便飯。
劇情中肯、時長過長、場面激烈、配音拉跨。
觀后感:戰爭最大的受害者永遠是老百姓。
#巴爾干邊境# 時間過得真快,90年代發生的戰爭,現在已經成為電影的熱點題材,其實地域戰爭并不少,只是站在和平的角度去體驗,總是有些輕描淡寫,不那么疼痛。
到了電影中,才發現哪里有好人壞人,角度不同,好壞不同,但百姓均是受害者,所以和平是真好。
科索沃戰爭的那個時段,新聞多有關注,只是因年齡不到的原因,對于殘酷,僅限于新聞詞的引導,而無自己的觀點和立場。
時間是個讓人忘卻疼痛的好東西,只有通過電影的表達,才知道原來的掙扎那么強烈,越是在前線的戰士,越是無法改變戰局,雖然拼命

影片中所講述的對科索沃機場的遠程突襲,在當時是震驚世界的新聞,是教科書般的經典戰例。影片給我們講述的是經典戰例背后的慘烈事實。從戰術運用上講,毛子的作戰手法確實是糙了些,與以色列的突襲貝魯特和恩德培七天相比,差距還是比較大的。但是從俄國國內政治斗爭到前線作戰這一整套體系來看,戰斗民族的習慣,決定了戰斗民族會遇到的問題,也只能由戰斗民族的作風來解決。

“巴爾干邊界”短評字數超限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