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0-29 21:10
首映:2011-03-08(中國大陸)
年代:2011
時長:102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6.5
觀看數:50498
來源網:三年影院
“云下的日子”讓你永遠猜不到套路的電影
原來對這片子是無感的,也不想浪費時間。可是后來看新聞說拿了啥啥獎,一些誤導性的評論之后,決定看下這片子。
丫的,這什么片子啊。要沒張涵予,我還真以為這片子是八十年代的,甚至七十年代的。惡心,煽情,弱智,一個也不能少。
總結一下吧:攝影是50年代的;編劇是60年代的;導演是七十年代的;表演是八十年代的(唯一的例外的是張涵予);對了,還有配樂,應該是二十世紀初的吧。
要是沒有張涵予,這片子還真是爛的讓人崩潰。也可惜了張涵予這個好演員,演了這么一部馬屁電影。對了,這電影就是拍馬屁的,拍誰馬屁?你自個瞅瞅去,惡心的一X。
背景很好,兩個小演員表演欠佳,尤其是臺詞上,這些暗喻,從孩子口里說出來有點做作。結尾很大陸式,總會有奇跡或者說是巧合。里面背景廣播中提到了劉少奇,想說的太多,卻什么也沒說明白。僅此而已。
70后,80后,90后,00后。每一代人都有專屬于他們所處時代的成長印記。
80后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充斥著黑白電視機、爆米花、酸梅粉、彈珠、馬良、濟公、孫悟空等的空氣下,一路被教育著要學好數理化、要考大學。好像18歲之前的人生,活著就是為了考試,好像上了大學人生就高枕無憂進入極樂世界一樣。我們被大人隱藏各種真相,從歷史、愛情到社會,他們從來只展現給我們生活美好的一面,他們極盡所能地保護我們免受外界的風吹雨打。他們愛子女心切,有時候會忘記小孩早晚要獨自去面對整個世界,小孩并不會一下子就學會抵擋風雨跟把握人生。結果導致,很大一部分人心智晚熟,不能在適當的年紀擁有匹配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云下的日子》選取孩子的眼睛為視角,依次向他們呈現從農村到城市的大人們的生活和世界。當他們依次看到村干部的私心、知青的逃離、教師的瘋癲、城市人的欺騙、模范工人的謊言之后,他們對成長充滿了茫然與恐懼。現實的真相讓他們流下傷心欲絕的眼淚,也讓他們找到成長的正確方向。
欲蓋彌彰終歸藏不住真相
《云下的日子》,講述的是八十年代初,兩個小孩由于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了城市的種種,看到了畫報上城市的神奇,于是他們決定翻過那2座大山,去城市看看,影片就從兩個孩子的視角來記錄了屬于哪個年代的生活,期間還夾雜了對人生以及對城市的思考:
這是城市的游戲。
我不懂這種游戲。
城市更容易迷路。
我們應該換一個名字,我叫做強生,勉強的生存。
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整個城市,充斥這各自懷揣著夢想的從農村走出來的70末,80后,自小就被灌輸一種思想:好好讀書,考上大學,城里就有你的飯吃了(《云下的日子》臺詞)。于是大家都奮力讀書,用自己的青春換來一紙文憑,擠入城市,終于走入了社會后,才發現城市里的飯有那么多人在和你一起搶著,分著。但倔強的你不愿認輸,不愿一走了之,不愿就這樣狼狽的回去。也許我們也都應該被叫做“強生”(《云下的日子》其中一個小孩的名字):勉強的生存,堅強的生存,倔強的生存,生存在著鋼筋水泥的建筑群之中。
似乎很多人都開始意識到這方面了
說實話這部片子的感情基調很好,是一部讓很多人懷舊動情的片子
從感情線路上來講:讓60、70人淚眼朦朧,讓80人感動許久
這是一部勵志的夢想片,但是最后的結尾卻實實在在的讓這部好片一敗涂地
除了結尾應該就是兩個孩子的對白了,沒有這些對白,無法演繹一些隱喻
但是有了這些成人化的對白,就失去了應該有的童真
這是一個很難把握的度
片子從孩童的角度來對比這個世界變化的反差
就不得不犧牲孩童角度的童真
這是一件多么矛盾的事情
不過依舊贊一下吧
畢竟很久沒有這樣發自內心的去感動了
還是那句:切掉片尾,這是一部完美的感情戲!
“云下的日子”讓你永遠猜不到套路的電影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0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