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11 06:46
首映:2012-12-28
年代:2012
時長:106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6.9
觀看數:96880
來源網:三年網
“應許之地”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產生沖突的時候,美國人的選擇其實也不多
在當前中國舉國拆遷的背景下看這部電影別有一番意味,拋開片中對人與土地、物質與精神的思索先不談,觀影過程中我不時在想,怎么會這么麻煩,要在咱們這,你影響地方發展一陣子,地方就影響你生活一輩子,不聽話要當釘子戶的還有強拆等著你。不像馬特達蒙和他的搭檔,挨家挨戶上門耐心宣傳,為他們勾畫美好藍圖,就算成功賄賂地方官員,也得組織大家開會討論,遇見不好糊弄的主,也沒有社會閑散人員去找麻煩。
電影的推進溫溫吞吞,劇情也比較平淡。馬特達蒙飾演的天然氣公司員工斯蒂夫和搭檔一道前往小鎮,因為當地可能蘊藏大量的天然氣資源,小鎮經濟發展非常一般,主要是養養牛放放馬,工程的開發對地方經濟是不小的提振,所以兩人以為此行將十分順利。不料接受賄賂后的官員組織居民公布此事時,一名退休教師表達了不同意見,并造成了三個月后一人一票投票決定的局面。此時一名環保組織的人員也來到此地,現身說法,以親身經歷告誡大家天然氣開采對土地的嚴重破壞,斯蒂夫和搭檔節節敗退,但他們不肯認輸,不斷想辦法希望贏得勝利。
Page 1 In a fancy restaurant, Steve meets a corporate executive who is impressed with his sales abilities. Steve explains his achievement by the fact that he was grown up in a farming community. He believes that the only way out for these farming people is to sell their land to the nature gas company.
Page 4 Introduce the simple farming life.
我是帶著任務來看的,若是平時我不會去看這種電影,環保這種題材怎么想都沒什么吸引力,如果你是那種用腦袋看電影的人,一定會覺得這部電影很不錯,好的影片是能夠讓人思考的,而不是一時的快感,當然這因人而異,但能夠評獎的影片,必然是有思想的,怎么還不到140字啊。。。哇還沒到。。。沒什么可寫的了
發展和破壞從來都是黏在一起的。
當然,外面37度高溫,你,吹著空調,看著電影,很有觸動,確實有東西比錢比發展更重要,這個時候,壓根不會記起,空調是不是會漏雪種(氟利昂),雪種是破壞臭氧層這件事的。
人之所以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就是因為發展,進步。
所以,我接受了殘酷的現實,落在地上,越來越心平氣和,接受生活。
一句話評論
無論影片是如何缺乏野心,還是怎么流于表面,至少所有的素材都被很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并且被講述得有聲有色。
——《紐約客》
這部電影把環境問題優雅而精致地和盤托出,但是后半段的人物關系卻沖淡了這種細膩的講述。
——《好萊塢報導者》
在影片中環境問題并不是主角,人物內心的沖突和情感戲才是。
——《Reeling Reviews》
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一些人物的出現使得這部電影的戲劇性暴增。
——《綜藝雜志》
幕后制作
典型美國人的故事
雖然在表面上有一個關于環境保護的故事,但是在編劇兼主演的馬特·達蒙的眼中,這個故事和環保的關系并不大,他想在電影中表現的,是另外一件事。達蒙說:“《應許之地》里所出現的人物,都是我們所熟悉的,我們知道的,也是我們認識的。也就是說,我想在這部電影中表現的是美國人和他們的生活以及選擇。那么,還有什么合適的事件能把這么多人、這么多資金已經這么多沖突囊括在其中的呢?”按照這種設想,《應許之地》這部電影就變成了一部用角色來驅動故事
“應許之地”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產生沖突的時候,美國人的選擇其實也不多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0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