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0-28 12:43
首映:1980
年代:1980
時長:78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7.8
觀看數:28907
熱播指數:570
來源網:三年影院
巴山夜雨:不要把人概念化,也不要把自由概念化。
通過押解犯人秋石的旅途中,同一個船艙的各階級各類型的人的社會活動,反映出大家所經歷的這場浩劫。這一場浩劫,過幾個空氣所能觸及的任何角落,身處這場浩劫漩渦中的人,收獲的只有失去,軍人沒倒在侵略者的槍下,卻倒在了自己人手里,大師們全都被扣了帽子,知識分子無所適從,工人農民生產都成了罪惡。明初三案,清初文字獄都無法與其相提并論,它在經歷著身上留下的傷疤一輩子都不可能治愈,就算是泰蘭德,瑪法里奧,阿萊克斯塔薩也不行。
以小見大的經典 經典群戲 樸實但深情 演得也特別好
與《歡迎來到東莫村》《十二公民》異曲同工
感覺不是反思wenge 而是控訴wenge……
每個人心里都有好多怨氣 悲慘的過去
第一次看的時候政治部分看不懂 但是就覺得很巧
遺憾就是都是說出來的 除了秋石的部分
========
在一艘客輪從重慶開往武漢的旅程中,通過對幾個形象鮮明的乘客的刻畫,展現了“文革”后期的社會縮影。
在很短的時間和空間范圍里,反映了十年動亂中人民的遭遇和與“四人幫”所做的斗爭。影片將那一非常時期發生的各種情況濃縮在幾個人物身上。
胤祥 看過 2012-04-02
“中國詩電影”代表作。有些地方還是蠻詩意的(比如“這就是我這些年的遭遇”那個點的剪輯),精確刻畫出文革后期那種幻滅感。對文革依然不能言說,位置依然只有兩個“無辜受戮”+“挺身抗暴”。全片木有一個壞人,結尾更是神展開,全場哄笑已然說明問題。
自然環境的描繪是
“人格化.了的,是與人物壓郁、悲憤的“心境,相統一的,同時
這篇并不是對《巴山夜雨》的評論,只是借這個條目推薦大陸八十年代前期拍攝的一些電影,我建了一個豆列:http://www.douban.com/doulist/143383/
第一,我喜歡看這些影片,是因為看多了外國影片,于是想看有中國人影像的電影。八十年代前后沒有中國人電影?當然不是沒有,而是其他年代的喜歡看的少,我覺得八十年代前期大陸電影的整體創作質量是一個很高的水平。就演員來說,張瑜、仲星火、葛建軍、劉子楓、斯琴高娃等人,要比現在的演員表演的好看。就是同一個演員自身,他早期的電影也要比后來的好看,比如姜文在《芙蓉鎮》里、張豐毅在《城南舊事》里,如果對比一下,就感覺到八十年代前期大陸電影里的演員是在認真演角色,后來的電影演員是在演自己,多數演員都想建立自己的個性化表演特色。我想看的是電影里的中國人故事,不愿意看演員們在電影里裝模作樣。八十年代以前的電影(不包括民國時期老片),電影演員更不是在演一個人,是政+治化身,更不愿看。所以要想在電影里找中國人的影像,這些電影里最好找,其他電影里不是符號,就是演員自己。
第二
1.吳貽弓導演,與吳永剛合作。其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奠定了影片基調,并以此規范了不同技術部門的藝術處理規則;在劇作結構上打破二元對立的戲劇式沖突,在鏡頭畫面中追求細節的涵義,在音樂音響上講究意境的釀造,用平穩和簡約控制各個門類手段的運用,使影片在整體上形成“壓抑的悲慟”之感。
2.此片以船艙作為敘述空間,以各種身份的人作為符號,表達了作者對于文革的反思。整體的影調偏冷灰色,巴山的陰天籠罩著淡淡的哀愁,那滾滾翻騰的江水成為歷史洪流的隱喻,卷進了犧牲者
巴山夜雨:不要把人概念化,也不要把自由概念化。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9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