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和《黃金時代》的手法類似,《黃金時代》更多的是其他人的敘述。
常說中國人有奴性,奴性在很大程度上類似于權利的屈服。但這個實驗是以角色扮演為基礎。很多情況下我們潛意識里知道那是錯的,但容易被趕著繼續下去。這個時候我們是亂了心智、失去理智的。關于大眾心理,我們主要是受環境的壓迫。當你的行為異于常人時,你很容易被隔離。人是群體動物,所以為了加入群里不得不拋棄心中真實的想法,而認為大眾是對的。就像皇帝的新衣。又想到了思想統治的威力,洗腦的強大功效。

“這種變化是真的,持久的,很快出現在你的生活中。”我們受權威影響,并且服從權威,因為人性是希望能夠越來越不思考,就像《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的“熵”,這在執行的過程當中其實人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而更依賴于讓別人做決定、負責任的。事實就是這么產生的,你雖然內心很拒絕,但你還是照做了。不知不覺中,我們都成了“劊子手”,對自己,或是別人。這個實驗是1961年做的,如果現今的實驗不是電壓而是別的,很難想象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人們對于不確定的事情更會參考別人的意見

1、今年同時有兩部關于社會心理學實驗的電影上映:一部是《斯坦福監獄實驗》(《浪潮》的故事原型就是斯坦福監獄實驗),另一部就是本片《實驗者》。有趣的是,這兩部電影所涉及的實驗主題都是相似的,那就是obedience。貫穿本片的那個實驗,是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1961年所做的“電擊實驗”——這個實驗讓米爾格拉姆名聲大噪(也可以說是臭名昭著)。
2、這個實驗很出名,不過實驗設計的基本內容還是說一下:
(1)實驗“表面上”的主題是:科學家想了解下人類是怎么學習知識的、什么因素可以提高人類學習的效率;在這個實驗中,測試的變量是“懲罰”,是否懲罰力度越大,學習效率會越高呢?(當然,這只是個幌子)
(2)每次實驗包括三個參與者:一個“老師”(Teacher):他/她是志愿者、實驗中真正的“被試”。另一個“學生”(Learner):他坐在另一間房間里,與“老師”隔著一堵墻,將接收“老師”的指令并回答問題;“學生”表面上也是志愿者,但實際上是實驗者的同伙

實驗者:口碑經典的傳記片 對惡的服從,就是對善的背棄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2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