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10 03:29
首映:2015-04-12(美國)
年代:2015
時長:30分鐘
集數:10集
連載:更新至12集
評分:9.2
觀看數:17182
熱播指數:38
來源網:三年片免費
《硅谷 第二季》馬丁·斯塔爾主演,我就是想知道接下來會有什么
結束了我的第一次創業之后,一周內看完了硅谷前兩季,完全停不下來,很多地方有同感。
帶給我的幾點啟發:
1、在同一個項目上,大公司未必能戰勝創業公司。
典型的硅谷夢,沒有資源沒有人脈,憑借著牛逼算法做出的產品取得了突破性成就。雖然團隊人少,但是敏捷高效,關鍵時刻連房東都能上手編程。
而大公司卻有很多弊病,沒人對產品質量負責、為了老板給的進度趕工、溝通成本過高互相扯皮、用戶體驗形式化、辦公室政治……這些我也在百度體會過,所以很能理解。
從這個角度來看,資源豐富的大公司,未必比得上創業公司,因為后者擔心自己隨時都會死去,他們沒有退路。
2、商業分析框架對于創業公司未必適用,很多時候不是四平八穩,而是快速解決問題。
我自己是商科出身的,Jared 提出的想法,有些適用于創業團隊,比如 scrum 激勵大家加快進度,但更多的不適用,比如 SWOT 分析、精益創業的轉型等等。創業公司更多時候需要快速決策。
3、如果公司沒有自己的戰略目標,就會像救火一樣被推著走。
很少聽 Richard 說我們下一步該做什么了
1.笑點黑點比第一季有過之而無不及;
2.很多劇情轉折都出現在人物的人設上,可能看第一季的時候覺得新鮮有趣,時間長了就覺得有些傻逼了,有點感覺是為了起伏而起伏,尤其是最后幾集神坑的豬隊友;
4.最后一集''it's magical''那里又燃又感動,居然還有點勵志,感謝編劇讓我對創業有了更深的認識。
最后,瑕不掩瑜,五星!
提起硅谷,我們馬上會聯想到的是谷歌蘋果,facebook這幾家耳熟能詳的明星公司,又或者是那兩所聞名全球的知名學府,斯坦福和加州伯克利大學。
硅谷雖然只占了美國國土面積的0.2%,人口總和也不過500萬,但卻創造工業史和科技史的眾多奇跡,那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如今的硅谷呢?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一談究竟
一,從硅谷的誕生時間點上,我們就可以看到它與美國乃至世界其他工業化地區的巨大差異。硅谷崛起于工業時代的后期,具體是二戰之后,所以硅谷從一開始就跳過了工業時代的很多過程,是一個完全按照信息時代的特征,建立起來的產業中心。更重要的是,二戰之后,科技行業發生了兩件事對硅谷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的事件。第一件事,就是1946年美國發明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這宣告了信息時代的開啟。而第二件事就是1948年,控制論,信息論,的誕生。那什么是控制論?看一下如今互聯網公司在開發產品中的流程,你就明白了,這其實都是運用了控制論所演變出來的方法。一款產品必須先上線,得到用戶對產品的反饋,然后再不斷修改才能得到完善,這種通過反饋
這個劇的2名主角長得可以。Gilfoyle也很酷。水平很牛逼。所以相當適合科技公司高管拿來YY。然而沒有一步登天的牛逼產品,從平庸到出色靠的是運營和每一天的腳踏實地。其他人我暫不評價。JINGYAN是被歧視的中國人?我都不知道他除了倒垃圾之外干了啥。
帶著學點什么的心看了片子。然后發現它講的拉投資就是上演空城計,提高公司斗志也是要上演空城計。真的有用嗎?真正的信心是建立在全局的優秀穩定上的。真相是瞞不住的。就如我之前在科技公司的HR MANAGER私底下跟我講:沒有人會因為這些(各種假裝有錢的行為)加入或留在公司。人們要的是實打實。
片子是讓我耳目一新想找點共鳴。因為科技題材的劇并不多。滿篇的葷段子。建議男女生都不要多看幾遍,否則你的英文很容易污……
整個片子沒有講到運營、營銷、銷售和行政人事財務的這些。但這些都是對科技公司非常重要的資源。一敗俱敗。而在現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奢侈品、實業的衰落已經暗示了:任何商業脫離科技都將是死路一條。還有,除非你是專業上的頂尖人士(可以靠做咨詢賺錢),如果只有一門專業
《硅谷 第二季》馬丁·斯塔爾主演,我就是想知道接下來會有什么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4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