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6 18:49
首映:2013-09-28(日本)
年代:2013
時長:120分鐘
語言:日語
評分:8.7
觀看數:91236
來源網:三年影院
《如父如子》一部教我如何做父親的電影
養父繼子,抱錯孩子,三代人的倫理牽絆……
如果這是一部國產電影或者電視,大概會橫跨半個世紀,從孩提時代
直拍到三代甚至四世同堂,其間各種跌破眼鏡的倫理說教,道德審判,
穿插時代巨變,社會對立,價值觀趨向,反正各種你想得到想不到的都會來個亂燉,結局當然皆大歡喜,新仇舊恨最后歡笑在酒桌上,搞不好還是春晚之夜,毫無違和的幸福故事……
假如這是棒子的狗血連續劇,那至少也得拍個40集,光是DNA驗證加醫患官司就能演不下20集,當然最后少不了兩個男孩共同的青梅竹馬女票友,再來一個奇情虐戀,又能多出去20集,最后再來個遺產爭奪,什么屌絲逆襲的勵志情節又能騙你一把老淚……
偏偏這是部細節見長的日式純愛電影……
于是2個小時的時長內幾乎看不到一丁點的現實狗血,哪怕那么復雜令人不適的階級矛盾都淡化到只是兩句簡單的臺詞:“不如把兩個孩子都交給我們養吧?”
這幾乎是全戲里戲劇沖突最大的一個細節,但是沒有肢體沖突,沒有粗言惡語,哪怕那一分鐘情感沖突激化到幾乎無法收拾,但是導演都合理自然的回避掉了這些現實的不安定帶入感
片名中,若去掉‘如’這個條件副詞,就剩下‘父子’,父子也沒有如果。
在我認識的父子關系中,用一個詞來概括即可--‘愛得深沉’。父子的愛,不像母子、父女、母女那般寵溺,父親難免會站在男人的角度和自己的角度去看自己的兒子,把自己的價值觀教給兒子,這份愛中似乎多了一層教育的意義,而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會忽略父親的關懷,片中福山雅治就是這樣的一位父親。
但這不是我最想說的,而我更想討論片中的【如果】。
不知道大家在看片的時候有沒有和我一樣,去冷靜的思考過各種可能性。(也正是因為是枝裕和不煽情,冷靜的鏡頭語言和適當的留白讓我有了這番思考,否則早已哭成淚人)
可能性一:將錯就錯
這是我最初想象的結果,也是原先我覺得最理想的結果。原本養育可以代替血緣的牽絆,已經有了6年的感情,父子/母子關系早已超越了一份出生證明和DNA驗證的價值,你是我們的兒子這是不爭的事實,縱然不是我們生了你。
但是這樣雙方父母卻都會由牽絆,因為另外一家的確也是我的兒子
教導小朋友,要從生活的細節開始,
每走出的一小步,都是成長的一大步;
因此觀察最細微的變化,可以捕捉到小孩敏感的情感,
從而通過真誠坦率的相處,建立關係。
如同巴哈的樂章風格,
是要在平凡通俗之處,歌頌上帝的神聖,
將生活化的,融入莊嚴古典的讚美,
是枝裕和都是抱持這樣的創作態度,
細膩的劇本與緩緩的鏡頭,
就在微不足道之處,顯現所述故事的偉大。
筷子
在琉晴與慶多第一個交換家庭生活的周末,
對於餐桌上的食物與「筷子」的使用,
是兩個家庭親子育兒方式的不同,還是一個重要的劇情提示。
是枝裕和相信,飯桌上最能反映一個家庭的面貌。
一家人爭相夾餃子,要快點吃不然就沒有了;
另邊廂是烤牛肉,因為燙所以要慢慢入口,
除了隨意自由與規矩禮儀的表面分野,
還是一個父親著意現在即時的陪伴時間,
與另一個父親在耐性等待未來收成之別。
慶多的筷子功架不太純熟,鏡頭特意停留在他多次嘗試的失敗,
觀眾或被誤導是高床軟枕嬌生慣養之過,
但下一場馬上轉到琉晴的姿勢亦不恰當,
這已推翻了貧富對比的論述,
實是在說哪一個成長環境也好
跟暗涌去看《如父如子》的時候是我在杭州的最后一個周末。本來以為早已看過,到了才發現我沒有。結果因為頭天宿醉,中間很長一段我都昏昏欲睡。直到看見暗涌在偷偷拭淚,我突然醒了,然后開始感悟。
到最后福山雅治打開相機看到被交換的兒子拍過的照片時,我也開始止不住了。那個時候想的是好不公平,被交換的人生也好像我離開杭州身不由己。想到月初還在感嘆每個周末都過得像末日來臨前的狂歡,沒想到一語成讖,冥冥中自有定數吧。
趕去看的時候快要遲到了
《如父如子》一部教我如何做父親的電影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4554.html